首页 -> 2006年第7期
把学生引入综合性学习的天地
作者:潘文阶
“综合性学习”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延伸到课外,可以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语文学习。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应该是学生,而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可用于配合的群体集中的自由时间非常少,要让主体真正能动起来,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充分利用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和周末时间。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实施“综合性学习”,受时间的制约,势必扼制多数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大面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甚至会影响、伤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要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合作的过程”。如果能有效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外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探究拓展,将语文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既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实践着学习与生活的实际体验,又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和知识的积淀。这样,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力地保证了课堂教学能落到实处,更能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健康发展,增强合作意识。从而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如此这样,再利用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在课外的学习探究成果的阵地,让学生得以自由地实践着语文的听说读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自然能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同时,对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说是有极大帮助的。
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诸如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都属于“语文素养”。不容置疑,“综合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的有效途径。既如是,那么单靠教材每个单元后安排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就显得缺乏力度了,也容易堕入纯任务的误区。不难想象,教材单元后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只不过是编者给我们提供的例子,并非是说“综合性学习”只限于这些例子。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着独特的自身条件,大多数课文都适合于把学生引入综合性学习的天地。如阅读课文《羚羊木雕》所涉及到的亲情、友情以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也适于制造契机,把学生引入综合性学习中去。因为仅就课文内容以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也很难启发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阅读体验。如果能设计一个比较好的问题,就容易刺激学生的再度兴奋,把学习引向深入。当然,设计的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揪住文本信息不放,问题应具有发散性,如:你有过“我”这样的经历吗?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你知道哪些关于友情的故事?你积累过关于友情的诗文吗?你知道或者想知道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如何化解的方法吗?当亲情与友情之间发生了矛盾,你会怎么处理?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少的伟人用他们的行为给我们作了很好的解答,你想知道吗?这样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进入综合性学习中。
单位:湖北恩施市舞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