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将音乐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作者:黄建华




  文学,是研究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科学,不是研究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就是体会作品背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读出作者的“自我形象”来。其实,能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我以为音乐来得更直接也更深刻,且更容易把主体感情传递给客体,给人们带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诗也是从民歌中孕育而生的,音乐与文学似乎一开始就是难以分割的。由此,我想到在我的教学中融入音乐元素,并大胆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直接把课文唱出来。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诗词单元读背篇章中有一首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十分细腻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要表达出这种感情,歌唱绝对要比朗读来得更深情、更到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表现得更鲜明、更丰满。我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这首词,一曲终了,同学们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是音乐创造了如此动人的课堂,我用歌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更美好,更丰富。
  课后,我还在班上举办了一场小小的唐诗宋词演唱会,让同学们演唱诗词,他们争先恐后,深情演唱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婉转风格的诗词,还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等豪迈风格的歌曲。昨天晚上,我还在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中欣赏到汤灿演唱的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多美的意境啊!我要把它录制下来,奉献给我的学生共享。
  第二,在讲解课文时用歌声诠释情感,展现意境。例如第三册中有一首柳永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讲到此处,我情不自禁地给同学们唱起“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紧紧地拉着哥哥的手,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也难叫你回头,只盼你哥哥早回家门口”。这首《走西口》所表达的情感与课文中情侣难舍难分的情感何其相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境界通过歌声得以再现,接着再讲“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中,诗人去了又去,走向空阔的楚地,但与此地情人藕断丝连,对这份情学生自然会领悟得透彻。诗中有歌,歌中有诗,诗与歌更像一对孪生姐妹,“本是同根生”哪!
  第三,用歌曲概括人物形象,提示主题。例如在讲授第四册古代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引导同学们通过“宝黛初会”感知到了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更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好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双方都有一种“他乡遇旧知”的内心感受。多美的一段爱情神话,结局却是那般凄惨。分析完宝玉和黛玉的人物形象后,为了让学生对整个《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由“木石前盟”到最后的爱情悲剧有一个整体了解,我唱起了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啊!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此时,我感觉到学生们在深深地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惋惜,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加深了对宝黛二人的形象和全书主题的认识。
  音乐与文学被一根“情”线编织在一起,我们在领悟文学的韵味时,不经意之间就能把音乐的元素渗透其间。况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人们普遍喜爱并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后,很长一段时间吃肉都尝不出滋味。于是说:“真没想到《韶》乐会使人达到这个境界!”老先生是深深地被音乐征服了啊!足见音乐之魅力。也难怪每次我的歌声响起,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听后是心领神会。因为我把文学之“情”通过音乐传送给他们了。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何不寓教于乐,以“乐”助教呢?让我们把音乐的春风吹进语文课堂,吹进学生心田,激起我们共同的情感涟漪,享受音乐与文学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我愿意把美的内容用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奉献给追求美的青年学生,美化他们的心灵。
  
  单位:湖北恩施自治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