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巧用现代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作者:孙丽红




  “语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语文教学亦是同步于生活而灵活多样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告别几十年来“一支粉笔走天下,两袖落满粉笔沫”的形象,巧妙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随着多媒体在城乡学校的普及和网络遍布寻常百姓家的形势发展,多媒体网络无疑成了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平台。多媒体网络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小说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孔乙己》、《荒岛余生》;诗歌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木兰诗》、《明月几时有》;散文如《春》、《安塞腰鼓》、《白杨礼赞》;戏剧如《白毛女》、《一个都不能少》、《泰坦尼克号》;科普类文章如《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大自然的文字》等,所有这些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培养美的感受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熏陶中得到升华,一举多得。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一边听配乐朗读,一边欣赏美丽的春草、春花、春雨画面,顿时引发了学生在心灵上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学生对春的热爱,赞颂之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朗读,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通过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的动画演示,学生对作者选用动词的妙处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证明,它的教学效果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教师泛泛地讲解要好得多。多年以后,许多学生对这样的课也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又如在教《白毛女》时,我用多媒体先播放了歌剧《白毛女》,接着让学生分组以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并进行评比,看哪个组表演得好,通过这样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戏剧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不用专门去记忆,很多学生就对重要角色的台词及性格特征了如指掌,教学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语文课本中那些所谓“枯燥无味”的篇目,如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如果运用多媒体得当,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文言文《曹刿论战》时,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了动画课件,让学生给人物配音,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精练的人物语言演绎了一曲生动紧张的历史故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这样就能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生动。
  不可否认,多媒体、网络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更方便快捷的速度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无尽的源头活水,让一直沉浸在单调书本中的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了生活,认识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实践能力。如: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任务后,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找报纸,看杂志,查工具书,花费时间无数,结果却未必如愿。而今天只要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到网络上快捷地使用搜索引擎,相关的资料立即尽收眼前。省时、省力,事半功倍,既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又练就了学生的现代技能。
  显而易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后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益。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如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在课堂上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学生则按照教师的“圈套”发展,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无从提高。又如,过分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课文的背景材料,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写作技巧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上搜集到相关资料,但如果教师不精心筛选,势必造成学生眼花缭乱,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因此,一定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综上所述,我们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语文教学,一定要讲求实效,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抓住根本,不要顾此失彼。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点,避免其缺点,使我们的教学日臻完美。
  
  单位:山东蒙阴县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