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李燕芳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提出了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标准,其中第15条明确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实施进入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了,课外阅读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我就“①你读了几本名著?②你对名著有什么看法?③你最喜欢哪种题材的书?④哪些书在同学中传读最多?⑤哪些书曾令你在上课时为它走神?”这五个问题展开问卷式调查。共收回113份答卷。
  从阅读数量看,最多的一位同学读了20本,遍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飘》、《基督山伯爵》、《巴黎圣母院》等国内外名著;读8本以上的只有9位同学;读5至7本的同学有19人;问卷中以读2至4本书的同学居多,有50人(其中读4本书的17人);只读过一本书的有23人,这部分同学读的书以新课标推荐的名著为主;完全没有读过名著或读了但没读完的同学有12位。
  从阅读的评价看,读6本以上名著的同学普遍认为名著精彩,可读性强,百看不厌;读4、5本名著的同学则认为书中有精彩的地方,但篇幅太长,有沉闷之感,不如通俗言情小说吸引人;读2、3本名著的则认为这些书不好看,字数太多;仅读1本名著的都认为名著闷、无聊;不读名著的同学的理由是一看那密密麻麻的字就想睡觉或觉得头晕,读不下去。
  从阅读的倾向看,言情、武侠、魔幻(鬼怪)题材的书最受欢迎,高居排名榜首。言情小说、魔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港台娱乐期刊、漫画、游戏攻略等在同学中传读最多。
  
  二、注重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由这份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如果用新课程标准“每年读两三本名著”来衡量的话,则只有16%的同学达标;假如将标准降低一点,以读四本达标的话,也只有可怜的40%的达标率。作为省一级学校的学生,真正懂得阅读,爱好阅读者竟是寥寥无几。看此结果,不禁令人长叹“呜呼哀哉”--这是学生的不幸,亦是名著的悲哀。这种现状确实令人忧心。如今多数学生爱看电视,爱玩电脑多过爱看书;爱通俗言情,魔幻漫画以及明星杂志多过爱名著,却是不争的事实。致力于教育的专家、学者、教师,竭尽全力呼唤新课程要注重人文精神、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实在太有必要了。因为,在今天这个信息社会中,真正的人才,首先要具备极强的对信息的搜集、整合的能力,应用与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没有广博丰厚的阅读作为基础,在学生如此贫瘠的课外阅读荒土上,单靠课文这有限的几粒“化肥”,如何培育出无数灿烂的“鲜花”和“蓊郁的大树”来?因此,要想学生学好语文,拥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教师一定要用心改良学生课外阅读这块荒原,铲除其中的“莠草”,广播名著的“良种”,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操。这样,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三、相应的对策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负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责任,不能仅把眼光放在没完没了的作业和应试练习上。要创造阅读的条件,营造阅读的气氛,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读书的快乐。在校内,尤其在课堂上,老师要常和同学一起朗读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也可选择一些精美时文和同学一起分享,陶冶学生的情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自由地选读感兴趣的书,或者经常组织阅读交流课,让同学互相推荐好的书目,汇报彼此独特的阅读心得。更重要的是形成读书的习惯,我觉得,教会同学写读书笔记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学生开始可能不愿写,老师可以先把它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指定读书书目,每次都认真评改,好的文章大张旗鼓地表扬,提高学生写笔记的积极性。而在字数方面先放宽一些,每周写1-2篇。等形成习惯后,再在篇目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字数和质量方面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会由不自觉变成自觉,逐渐对书产生好感,爱书的境界也就离他们不远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以小组方式,每个星期带同学逛逛书店或地方性的图书馆,感受书香的醉人氛围。
  其次,教师应利用家长会或其他方式,多与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为其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具体做法是:①为家长开列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报刊和杂志。②建议家长经常陪孩子读读书或过问孩子读书的情况,最好抽时间与孩子读同一本书,再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③适当调整和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从小就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整天对着电视。因为,看电视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控制孩子不看电视或少看电视就很难了。
  最后,要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老师宜采取不记名的方式经常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对学生选读的书作出适当评价,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提高文化的鉴赏品位。
  
  单位:广东东莞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