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阅读教学“三步”模式

作者:杨学元




  通过多年的课改实验,新的教学理念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就教学现状看,仍有不少教师突破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提出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模式,供同行们参考。
  
  一、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材料的情况下就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读课文具体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整体感知文本,包括疏通文字,了解文学常识和有关背景材料;二是产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有所发现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先由学生提出初读课文后的疑难点或希望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精读课文提供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从发现性学习开始的,因此,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荣获2003年湖北省一等奖的余宏彬老师设计执教的《乡愁》,就非常注重“读”,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又在启发、点拨和讨论后,围绕“愁”字,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情感,逐步把学生带入诗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对诗人表达的浓浓的乡愁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全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②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愁?(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做上批注)③诗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哪几个具体事物中?(用波浪线标出)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交流。”简短几个问题,不仅概括了全诗内容,而且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
  
  二、精读深思,交流反馈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关键一环,教师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有精当的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教师提供的指导性提示,再回到文本中去作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自我解决,而且能把思维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二是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与他人争辩正误,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能把探究导向深入。仍以余宏彬老师执教的《乡愁》为例,在启发学生回答完三个思考题后,学生明确了这首诗是按时间顺序组织安排的,四个序词,代表诗人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夫妻分离,后来母死子别,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的浓浓乡愁。这时教师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再细读全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一下四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在老师的精当指点下,四个学生作了以下精彩描述:
  学生甲:小时候,诗人独自在外求学。一天,夕阳西下,最后一抹余辉留在天际,诗人背着书包满载着对妈妈的思念。望着地上随风飘摇的树叶,诗人心里在暗暗念叨:妈妈,孩儿给你写的信收到了吗?
  学生乙:新婚燕尔之时,却是诗人离家之际。诗人站在客船的甲板上,汽笛声声,挥手作别,妻子的身影已依稀模糊。诗人不禁潸然泪下,妻啊,你要好好保重,明年的今日还在这里等我……
  学生丙:离家在外,却传来母亲逝世的噩耗。诗人星夜兼程,赶回家中,面对的已是一抔黄土。诗人长跪于坟前,心中哭喊着:母亲,为何不再见儿一面?
  学生丁:年迈的诗人,拄着拐杖伫立在海峡岸边,遥望着对岸的大陆,不禁黯然神伤:唉,叶落何时才能归根啊?祖国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在这里我们看到,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自己的语言,不仅恰当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情,而且充分显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讲完课文而不停留于课文,向写作延伸,向生活延伸,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有一位教师教学《琵琶行》时,是这样进行拓展延伸的:我们学习了白居易描写音乐的绝唱,现在我们也来尝试尝试,即兴训练一下,听一段名曲《二泉映月》,播放后用形象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若干个学生描述完自己所理解的音乐艺术形象后,老师小结道:每个人对一个场景、对一段音乐等的理解都会带上个人的独特体验,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到《二泉映月》是197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听着听着,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久久不起。
  简单的点拨,使学生恍然大悟:不仅要准确描摹音乐的旋律节奏,更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加深课文的理解又起了作用:作者不仅生动描写了琵琶的韵律,更抒发了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感情。
  
  单位:江西宜丰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