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阅读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

作者:张黎虹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但是,我们一些习惯了老师讲解而自己不动脑筋的同学还一时转不过弯来。尤其是觉得老师讲的才正确,而自己的理解未必恰当。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老师的讲解,当然可能是正确的,而自己独特的与老师的看法不同的理解,也并不一定就是错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读者不同,理解就有可能不同。因为阅读者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等各种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对文章的理解就可能不同。
  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不朽的失眠》带给读者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如从作者对张继的命运描写和带倾向性的关照中,也许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落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的坎坷未必没有意义;祸福相倚,表达“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人生体验;面对人生失意,不应止步不前,而要重整旗鼓,扬起生活的风帆。更重要的是,《不朽的失眠》带给读者的感触也许并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一语道破的。每个读者根据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或许有人会感触于张继的怀才不遇,失意沮丧,苦愁难眠;或许有人会感触人类情感的痛苦体验;或许也有人感触于人生多舛、生命多愁以及价值无常……无论是何种感触,只要它触及读者的内心,便可谓是一种深刻的体验,都是值得尊重的。
  二、同一读者对于同一作品,由于阅读的方式、情景、时间、地点、心情以及阅读次数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曾就《阿Q正传》的阅读谈道,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看第1遍会笑得肚子痛,看第2遍才咂出一点笑的成分,第3遍鄙弃阿Q的人,第4遍鄙弃化为同情,第5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6遍阿Q还是阿Q……待读到第14遍,才悟出了文中的深刻哲理。这里谈阅读次数不同也就有不同理解,也就是说,阅读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心理认识过程。另外,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变化,对同一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有一位老教授曾说,年轻时读《阿Q正传》只想笑,中年时读《阿Q正传》只想哭,老年时读《阿Q正传》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显然,这里是将读者的人生经验参与到了文本意义的建构之中;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对作品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怎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呢?我觉得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学生“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到自己”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自己撂进去”;“读出问题”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是读书的高境界,力争达到“文章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的理想境界。
  我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就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经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学生也能在真实的阅读中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最后都纷纷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生1:文章的题目为何叫“爸爸的花儿落了”?生2:本文插叙居多,为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生3:文中伏笔很多,几乎都有照应。为什么?为什么多次重复“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生4:文章第37段为什么说“我既喜欢长大又害怕长大”?喜欢什么?害怕什么?生5:文章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花?生6:作者的父亲去世了,作者为什么那么镇定与安静?
  这些我也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自己摸索、获取,自己概括掌握。
  也许,有些同学担心这种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会不会有收获,能不能应对今天的标准化考试。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种由自主进行的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加速了自己积极的思维探索活动,阅读者可从中发现和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规律,从中获得更多的内隐知识,并且可以积蓄更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在这种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中,你也会读得更有兴趣,而在阅读兴趣的引导下,你会读得更加积极;而更加积极的阅读,必将大幅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按照现代阐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参与建构的。任何文本,都由于阐释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命题者的不同也产生不同的意义。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命题者与学生都只是意义的建构者之一,对文本都只有“一票”的权力,命题者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阅读活动的建构之中的,一般而言,答案不应该是惟一的。因此,对于考试中的阅读主观题,命题者也注意到了答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只要考生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会被认可的。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个性化的真实的阅读,以便切实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并且为终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位:浙江嵊州马寅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