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情感是写作的基础
作者:漆福刚
一、情感决定着作者对写作材料的占有和把握
情感决定着作者对材料的感知。古人对此曾有精彩而形象的论说:“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这说明,由于情感不在,即使在雷声轰鸣之中也会听而不闻,在高耸入云的泰山前也会视而不见。因此,写作者自身如果没有一定的情感状态的话,客观事物的某些属性便不能成为认知对象。而且,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即使被感知,由于情感状态不同,感知的结果也不一样。
情感支配着作者对材料的记忆效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许多研究者也有相同的发现:人对情景情绪的记忆非常好。因此,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愉快和强烈的情绪,可以反过来促进记忆的效果,加强写作素材保存的牢固性。
情感制约着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的灵敏性和选择性。人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非单纯地开始于一个人碰到某种不可思议的问题的时候,而是开始于对这种问题发生了不同寻常的情感的时候。一个人只有在受某种问题的策动所引起的积极情感下,才会积极地进行思维,也就是说,人并不是思考所有问题,而只是对那些引起其注意并使其动情的问题进行思维。
二、情感决定着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
达菲曾指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绪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见斯托曼《情绪心理学》)。这说明,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的动力作用是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情感而体现出来的。黑格尔曾这样论述:“在理性内容与现实现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从它们被唤起到产生到强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并且,它们都是把提供和调配心理能量的任务托附给情感的。关于这一点,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早已证实。长期的“个人的郁积”和“民族的郁积”,使郭沫若一接触到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便找到了“喷火口”和“喷火的方式”,于是就有不朽的诗篇《凤凰涅架》的问世。对国民劣根性的沉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强烈情感,促使鲁迅先生动笔,享誉世界的名著《阿Q正传》便产生了。不举名篇佳作,就说中职生身边的事吧:毕业前夕或有同学转学的时候,相互之间大多要写赠言,这些赠言不但语言清新隽永,而且字字句句饱蕴情意。为什么写得那么好?因为他们在写之前就已真正地动情了,那写出的不是赠言,是画出的一颗心,一颗纯真的心!
单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