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滕王阁序》创新教学设计

作者:毛正华




  新教材中《滕王阁序》是“天才诗人”王勃的传世名篇,后代公认的千古佳作。诚如杜甫所言:“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悠悠千载,斯人已逝,大浪淘沙,其文不灭,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四美具、二难并”乃是本文的精美之处。四美者,语言美、韵律美、绘画美、境界美;二难者,写景难而能穷形尽妙,抒情难而能跌宕起伏。美文就应“美”教,因而在教授本文时,我将目标定位在美感教学上,运用读、译、绘、悟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想象思维,充分感受文章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
  创新之举,收效颇佳。现将教学设计介绍如下,愿与各位同行共飨。
  
  一、课前朗读,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课前进行,以教师范读(可配上古典音乐)、学生齐读、领读与跟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几能背诵。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骈文的特点,疏通文意,整理行文思路,了解思想内容,初步感知美文之美,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名联导入,宏观把握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名联导入,教师给出下联“扬子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要求学生对出上联“滕王阁,阁藏鸽,鸽飞阁不飞”。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诗文的知识储备,虽有一定难度,但能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诗文的新巧之美,对学习骈文有蓄势待发之功效。
  二是宏观把握,提示学生以同类文体《兰亭集序》为参照,理出文章“叙写游宴之事——描绘游宴之景——抒发游宴之情——交代写作缘由”的行文思路。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整体感知的概括能力、旧知带动新知的自学能力及文体特征的归纳能力。
  
  三、品读鉴赏,微观感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步骤,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对美文进行更深的挖掘,凸现美感。
  1.译——感受形式之美
  文章第一段起笔不凡,尽显骈文之美,让学生将第一段翻译为四字、六字的对偶诗句,既解决了骈文因用典和对偶而流于艰涩的难点,又再现了骈文语言华美、句式整洁、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运用力,又在翻译中感知,在模仿中创新,可谓一石数鸟。因此,学生创造性地将用典句“徐孺下陈蕃之榻”译为“陈蕃设榻,躬迎徐孺”,将比喻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译为“洪州雄伟,如雾涌起;人才俊美,如星飞驰”,将倒装句“滕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译为“文坛宗主,学士孟氏,辞采飞扬,龙腾凤起”,将含蓄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译为“年少无知,三生有幸”,也就成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收获了。
  2.绘——感受景色之美
  文章第二三段,以滕王阁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描绘了阁之环境及登阁远眺景象,融山水、建筑、人文于一体,语言如诗,风景如画。让学生选取其中感受最深的语句,尽其所能地加以想象,描写画面内容,再现风景之美,这样不仅避免了把“美”文讲成“死”文的弊病,而且是由诗到画、由画到文的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最佳锻炼的过程。实际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这些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有实有虚、人景合一的精美诗句,的确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
  3.悟——感受境界之美
  文章四、五、六三段,感情苍凉郁愤、跌宕起伏,正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悲歌。让学生感悟文章一再升华的思想境界,咏唱一首英雄的心曲,经受一次思想的洗礼。宴会盛况如乐曲的最高音,“四美具、二难并”感官之乐达到极致,然而有志之士,岂能沉溺于良辰美景?不见帝阍,难奉宣室,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愤!感情跌入低谷,境界反而升华;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不甘沉沦,一路高歌,一扫失意文人的自哀自怜,张显一介书生的豁达胸襟,可谓峰回路转,令人肃然起敬,境界因而再次升华;最后壮志难酬的感慨,得遇知音的安慰,如空谷回音,不绝如缕,让这首千古绝唱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都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归纳,宏观整理
  
  这一环节是在精读文章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的美感特点,完成由局部回到整体,由感性上升到知性的求知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将本文与《滕王阁诗》或《兰亭集序》进行比较,加以鉴赏,使课堂留有余味。
  总之,本文的教学过程是以新教材文学鉴赏教育为指导的一次尝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是成功的。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给我的启示是:长期以来,由于语文的本来面目缺乏正确的界定,使得语文教学几乎成为了“没有灵魂”的教育,而新教材新课标强调语文的文学功能,将工具性、思维性、人文性相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教学思路和广阔的自我空间,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还语文以本色,发扬母语的人文精神,我们就能培养出“有知识更有智慧,有目标更有信仰,有规范更有道德,有欲望更有理想”的新世纪人才。
  
  单位:湖北襄樊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