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阿Q画圆圈的寓意

作者:宋秀红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为何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有人认为鲁迅这样写是因为圆滑是中国国民性特征之一;有人认为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有人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
  我认为鲁迅写阿Q画圆圈时的心理和一系列言行,其目的在于运用细节描写揭示国民的精神麻木、愚昧和至死不觉醒,“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鲁迅为何要写阿Q画圆呢?一方面,阿Q被抓入狱、临刑前按惯例要签字画押,但阿Q却不识字,所以只能以画圆圈来代替画押。由此观之,阿Q画圆是故事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阿Q的画圆与第九章的小标题“大团圆”相呼应,画圆就意味着被砍头,圆画完了,头也即将被杀了。这里画圆的情节与大团圆的标题组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一种深深的、悲凉的讽刺意味,而且能使读者对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和至死不觉醒产生触目惊心的震撼。
  为何阿Q“生怕被别人笑话”“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立志要画得圆”?为何“他第二次进了栅栏,倒也并不十分懊恼。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的污点”?这些叙述着力表现了阿Q精神的麻木、愚昧且至死都不觉醒的性格特征。阿Q死到临头,却一丝一毫都不想一想他为何被抓、为何被杀头实在是愚昧至极。
  为何鲁迅先生要用一百多字详尽地写阿Q画圆的过程?这是鲁迅先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阿Q性格特征的方法。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旨。这里关于阿Q画圆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至死都精神麻木、愚昧、不觉醒,至死都仍恪守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的时候,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又怎么会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进而深思国民的劣根性呢?
  关于有人认为“圆滑是国民性特征之一”,“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我认为这么解释有些牵强附会。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鲁迅写作的目的以及鲁迅写《阿Q正传》的成因来分析。
  说到鲁迅的写作目的,首先要谈他的弃医从文。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到,他在日本学医期间课余看幻灯片时,深受刺激,所以,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以改变国民的精神,疗救国民精神麻木、愚昧的创伤,这是鲁迅先生决定弃医从文的缘由。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以“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黑屋子”来比喻整个黑暗中令人窒息的中国,以黑屋子里“不久都要闷死”、且“并不感到悲哀”的“许多熟睡的人们”比喻广大的中国人民。鲁迅写作的目的是要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毁坏这铁屋子。由此可知,鲁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唤醒麻木、至死都不觉醒的民众。在《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中,鲁迅写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这里的“病苦”当是指国民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所以说,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一生以笔为刀,解剖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批判。鲁迅在他的作品中,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麻木愚昧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以引起疗救者来疗救这病态的社会。
  其次要分析一下鲁迅写《阿Q正传》的成因,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中,鲁迅谈到写〈阿Q正传〉的目的是要“写一个现代的我们中国人的魂灵”。在《俄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鲁迅又说到:“要画出这样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是一件难事,……我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而现在还少见……”由此可知,鲁迅写《阿Q正传》是通过解剖国民的灵魂让麻木愚昧的国民觉醒起来。鲁迅眼中国民的灵魂并非国民的求圆满和圆滑,而是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不觉醒以及精神胜利法。
  再次,我们纵观《阿Q正传》可知,其主旨是通过阿Q日常的一系列表现,一方面展示国民精神麻木、愚昧和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性;另一方面,揭示辛亥革命的失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黑暗之中,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仍然精神麻木、愚昧、至死都不觉醒,以此启发人们振奋,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所以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阿Q画圆并非是因为“圆滑是国民性的特征之一”,“圆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而是通过阿Q被抓被杀却丝毫不想一想自己为何被抓被杀反而为自己立志要将圈画圆而不得而羞愧释然,和他在游街示众过程中面对众多的看客无师自通地喊出“二十年后又——”的豪言壮语,以及众看客的围观及因没听到他们所熟悉的戏文而遗憾,深刻而沉重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人民仍然处于精神麻木和愚昧的状态。
  综上所述,《阿Q正传》的最后、阿Q临刑前的画圆圈及其相关的表演,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然,是鲁迅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文章主旨的一种方法。而“大团圆”的标题与画圆圈即被杀头的情节结合在一起加强了文章反语、讽刺的效果。
  
  单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