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高考语文复习开放式教学课型构建及实践

作者:宿玉章




  一、研究背景
  
  ①关照新课程和高考压力的背景,有人认为二者相互矛盾,难以兼顾;有的认为二者要兼顾,但面对高考,高考压力应放在首位。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看,我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也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二者应该同步,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②通过两个月的连续高强度的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下滑,主要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学科意识,不能跳出高考考点的框框,站在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高度去复习,为高考而复习,因而改变教学课型成为必要。③高一高二进行过研究性学习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生有较强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因而构建开放式教学课型有较好的基础。
  
  二、高考语文复习开放性教学课型的定义及其特征
  
  《国际教育新理念》的作者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现代化、基础化、开放化和综合化。所谓开放化,即强调学习与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高考语文复习开放性教学课型,是指适用于高考语文复习,以教师对复习内容的先行把握为前提,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完善复习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要求教师对复习内容、授课对象情志意的特征、教师自身教学特点等方面的深入把握,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对复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并对教师授课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评价,从而让师生共同逐步形成和完善符合个人、本班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复习过程。这种课型具有如下特征:
  开放性特征。备课过程的开放:教师要大量收集、整合教学内容和材料,并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把握情况,如哪些内容需要复习,哪些内容需要强化,如何评价这些考点的价值等。教师的教案预设具有开放性: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到有利于自己在上课时产生教学的思想火花,也要考虑到让学生随时参与进来,有利于学生进入到教师教案预设的内容、步骤、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完善过程中来。课堂呈现开放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时,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和教学,甚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转化角色,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某个课堂的环节中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并让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效果检测的开放性:除了常用的试卷测试直接性检测的方式之外,还应引入多元的渗透性检测方式,如多采用情景假设等,渗透性检测方式多利于学生从情、志、意三方面的内化。
  未完成特征。人的认知是无穷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从大语文观来看,语文的学习呈现综合性特征,所以语文学习中一堂课、一个阶段的学习的结束,只是相对结束,还存在后继的学习、补充和完善。这种课型还应留给学生研究的空间,让他们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已经学习的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即使本次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学生否定了复习内容的设置,教师不必加以否定,暂时放过,等学生意识到复习内容的重要性时,可以再回过头来复习,这时的复习效果,肯定要比强行让学生接受好得多。当然,对于学生始终没有认识到的问题,教师要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引导,适当的强制是避免不了的。
  创新性特征。学生通过高中两年多的学习,尤其是在“身在基础年级,想在毕业年级”的观念影响下,学生对高考的每一个考点都有较好的训练,但缺乏的是综合归纳能力、缺乏学科意识,不能站在一个学科的高度来学习。近期影响是不能在高考中发挥好的水平来,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看,缺乏整合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这类课型适合培养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能力;适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学生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注重梳理。让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高考语文复习对开放性教学课型的现实需要
  
  高考功利性的介入,必然使我们在高中复习阶段教学中,容易忽视对学生的认知、感受力的培养和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师生都把眼光投射到高考层面上来,时刻关注着考点,教与学的活动中潜意识地落实考点,讲求应试技巧,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随之理性化。然而,语文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情感活动,如果理性占上风,语文学习便少了体验的愉悦,精神参与的快感。正是这样,学生把高中复习阶段的学习叫做“黑色的岁月”,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学习缺乏更多的动力。同时建构学生良好的心理结构,也是提高学生发展能力的需要,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因此让学生在快乐中复习,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这种学习,其过程应该是愉快的,其最终目的也必须是应该使人产生愉悦。当然不能把“愉快教育”界定在表面的轻松和表层的娱乐上,施教过程中学生随着认知层次的提高,思维深度的加强,内心深处在付出劳动之后释放出快乐满足感,这就是受教育者在学习时感受到的教育愉悦。求知欲深,当愈以求知为悦;思考愈精,当愈以思考为乐。教学过程中追求“愉快教育”,适宜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要求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的体现。而开放式教学课型就是激发并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智、意的积极元素,并享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愉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跳出高考考点的框框,站在完善学科建设和个人的发展性能力的高度去学习。
  
  四、接受美学为开放性授课课型提供了理论契合点
  
  汉斯·罗伯特·姚斯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创作文本时留下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的参与才能使一个文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语文教学与接受美学的契合点就是,语文是一种特殊的接收活动,教师要先于学生个性的先接受,但要立足于学生角度去阐释,努力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道恰当的桥梁。但这个桥梁不仅是由教师完成,而应该和学生一起去架设,甚至这座桥梁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去完成。建造这座桥梁方法之一就是构建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课型,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满足学生愉悦、能动接受的需要。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主要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姚斯将期待视野区分为公共期待视野和个人期待视野。公共期待视野是指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期待视野;个人期待视野是指在个人审美基础上的个人不同理解,它因接受者的不同而呈现不确定性,接收美学的任务是研究公共期待视野,但作为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共同期待视野,更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期待视野,二者既可以是情、智、意三方面的共同期待视野和个人期待视野,也可以是从某方面满足共同期待视野,而从另外一方面满足个人期待视野。而在语文的高考复习中,探究规律性的东西较多,我们过多注重学生在接受时的公共期待视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期待视野,而这种忽视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性接受,而缺乏主动性探讨,从而缺乏个人期待视野满足的那种愉悦感。但开放性教学课型就是在大家共同探讨学习上的普遍规律,还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人期待视野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既可以让学生从知识、能力上产生超越个人期待视野的那种成功的愉悦之感,更能从过程中获得一种心智上的健全。
  在阅读活动中,期待视野起着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期待视野”给我们的启示是,高三的学生在复习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对复习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期待”。如果复习活动与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一致,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之情,而创新期待则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能力,想获得一种新的情感体验的动力,而这种心理一旦实现,又会转化成新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因此在高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实行开放式教学课型,能最大化地让学生满足学生的创新期待,让学生站在学科建设和大语文观的高度去学习,尤其是能让学生意识到高考复习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对高中阶段知识的系统整合,是对自己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和检测,是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五、高考语文复习对开放性教学课型的实践及其反思
  
  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内容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复习,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比如写作,先从语文表达方面的考点入手,按照表达的简洁、连贯、得体,逐步推进到仿写,作文的分步过关,作文的升格、变格;阅读方面除了探究高考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之外,还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整合阅读材料为作文所用,并逐步深入到在审美层面的高度,帮助老师编写《个性阅读教材·散文篇》。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经典案例的探讨,详细内容见另外一篇文章《语句扩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学生积极性很高,能认识到站在学科高度学习语文的好处,更能认识到高考考点的学习不只是为了高考,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当然,这种方法在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好像不大,学生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但从总量上来看,所用时间差不多,甚至还要用得少些,且复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感觉一堂课过得很快,而且精神上没有以前复习的那种疲惫和烦心,所以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要做好和其他课型的调节。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适用这种课型的教学内容的难度至关重要,难度太低和太高学生都没有兴趣,课堂会流于形式,学生会产生一种急躁的情绪,有一种花了时间没有收获的挫败感,而这会严重打击学生对这种课型的兴趣和信心。
  
  单位:武汉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