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新课改中校长的意识与责任

作者:徐 斌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指挥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在当前,学校能否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能否通过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固然受到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课程资源、地方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但关键在于校长的意识和责任。
  
  一、新课改中校长应具备的意识
  
  1、校长应具备“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因为教育教学是一门良心活,教师的潜能很大,由此说明学校的发展潜能就在于教师潜能的开发与利用。而挖掘教师潜能靠的就是校长的管理意识和能力,也就是校长是否具有亲和力,是否具有了解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能力。就如一位专家所说“一位好校长,能带出一批好老师,就能办一所好学校”。而挖掘学生潜能靠的就是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因此,只有更大程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励教师的敬业精神,才能促使每个学生更好地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角色要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探究,成为实践的研究者。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就需要校长以科学的理念与思想,创设让教师发展的机遇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每个教师从不同的位置得到不同的发展。“没有好老师,怎么会有好学校;没有名师,怎么会有名校。”为此,只有“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才能促使教师的发展,从而得到学校的发展。
  2、校长应具备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意识
  有人说“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就会培育出一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那么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校长,会不会培养出一批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呢?这个问题虽有点偏,但不是没有道理。作为校长,首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校长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其次,校长一定要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给教师创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培育学生。我们如果培养出一个不健康的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一定是报复社会而不是贡献社会。我们只有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给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因此,校长必须把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到学校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才能创造出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环境。
  3、校长应具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意识
  校长应明确理解新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从课堂教学入手。
  有人说:“会管的校长管课堂,不会管的校长管门房”。校长首先要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其次要正视当前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正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能力的环境与条件,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校本课程,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一定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新课改中校长应具备的责任
  
  1、是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先行者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因此,校长要带领全体教师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
  为达成这一目标,我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通过各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这次课程改革涵盖了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各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虽不相同,但都呈现出强烈、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体现对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因此在新课改实施前,我先精读各科《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各学科改革动向,为学校宏观管理提供依据。为此,我通过多方面努力,与实施新课改的实验学校——宁波江东区中心小学结对,多次带领教师前去取经学习,并请专家来校作讲座、评课,使得我校新课改没走弯路,并且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2、是新课程改革的促进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无疑会引发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师角色的转换。新课程自由度大,内容灵活广泛,作为校长,我有责任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使每位教师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同步成长,我必须做一个新课改的“促进者”。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是一条可行之路,要积极鼓励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就课程的既定内容而言,允许教师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做出相应的“裁剪”,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我校根据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东钱湖的优势,进行《湖文化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不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百般珍视“学生内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课程的外延,构建一个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融合的、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
  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模式将演变成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校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积极关注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展开,更要注重“贵在实践,重在行动”,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讲究教学实效。亲临教学第一线,主动和专家对话,和教师对话,和学生对话,和家长对话,在对话中反思、感悟、升华,从而促进教师和新课改同步成长。
  3、校长应成为课改探索的研究者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对政府而言,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可以说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而精深,要领会其实质,把握其精髓,决非易事。因此,校长应对新课程,就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研究者”,把自己培养成为新课改的“研究型、学者型”的校长。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必须通过广大教师去实现,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保证把“课程的理想”变为“理想的课程”。校长研究课改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二是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策略。
  一个好的校长,首先应该是一名好的教师。教师的“用武之地”在课堂,课改的关键和主阵地也在课堂。因此,虽然我是东钱湖教辅室主任兼中心小学校长,但我还是身体力行研究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以身作则带头开设示范课,尽量把新课程理念诠释在课堂教学中,既起“示范表率”作用,又起激活新课改氛围,点燃新课改激情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科进行各种评课活动,促使教师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鼓励倡导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另外校长要研究新课程实施的管理策略。校长既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关注教育、教学活动层面,更要把工作重点移到学校管理层面上,对新课改的实施应确立“培训、研究、创新”的工作策略。学校培训工作要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即时性培训相结合。要研究制订个性化实施方案,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追求个性化,创新化的教学。要搞好课程改革,除思想观念上的再培训和再发展外,还需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制订相应措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