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试论语文教学的非指导

作者:颜 琼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个性交往、情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非指导是相对于明示指导的一种教学主导形式。在非指导中,教师并不命令学生,也不直接要求学生,不替学生做主,而是暗示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做主。教师仍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但在“前台”做主的却是学生。可以说这是不教之教。因此,语文教学中非指导能反映教学过程的真正内涵。
  
  一、语文教学非指导的心理基础
  
  教学主导中非指导主要有期望性效应、注意性效应和情感性效应等。
  
  1.期望性心理基础。
  期望性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暗示与激励的心理效应。
  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国王,由于国王非常喜欢一座少女石雕,整天看着她,倾注了极其浓厚的感情和全部心血,精诚所致雕像复活了,变成一位美丽的少女嫁给了国王,终于成为他的妻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依此进行了研究。他选择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他采用随机的办法任意挑选一部分学生出来,告诉任课教师,这些学生经过研究将来会前途无量,希望教师们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协助观察。一年后,这些孩子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罗森塔尔进一步追踪研究发现教师所表现的期望,直接促进这些儿童智力的提高。于是发表了题为《教室的皮革马利翁》的研究报告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期望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个实验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充满期望的时候就会通过眼神、手势、态度透露出强烈的信息:你努力吧,一定会成功。学生则会增强信心调动无穷的潜力,真的就会显出优于他人的潜质。而反向的“期望”则让学生气馁:反正老师认为我不行,我就不行;反正老师厌恶我,我就不学,等等。教师的期望和信心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利用期望效应,可以使教学的非指导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2.注意性心理基础
  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每一时刻,人只能从许多事物中区分出某些事物并加以清晰地反映,对另外一些事物则反映得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反映,这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由于这种选择性,人的心理活动每一时刻只能指向(集中)于某些事物,同时又离开其余事物,这就是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注意性效应。教师教学的非指导形式应该巧妙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也要注意学生思想和行为,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学生领悟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的情境。法国小说家都德《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在最后一次语法课上特地穿上他那套只有督学来视察或发奖时才穿的衣服,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最后一课,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表达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深深纪念,表达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教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穿上白色或黑色衣服,以烘托肃穆庄严的气氛,显示沉痛的哀悼。学生注意教师的衣着,耳听教师的朗诵,就会加深对课文内涵情感的把握和理解,这种教学非指导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性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与沟通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纷繁复杂的情绪与情感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色彩,也丰富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力量,促成了教学非指导的效应。心理科学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主要由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构成的,两者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就情感对人的发展而言,首先,它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益和减力作用。如果个体的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吸收知识和信息,也有利于激发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若有沉重的学习压力,精神受压抑,心灵受创伤,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知识和信息的接受。其次,情感具有迁移功能。当学生对某位教师信赖时,对教师所教的课也会采取积极接受的态度。“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情感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这也就是教学非指导的重要意义。
  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云芝先生在经常带学生唱歌跳舞等活动中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学生对老师产生依恋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连老师写字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蔡云芝先生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学生(作者)“接近和爱好文学”,最终成长为著名的作家。
  有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平时和蔼可亲,经常与学生沟通,常常周末带学生游览参观,还把学生带回家包饺子吃,中秋节的夜晚从家里带来月饼分给学生,和在校住读的学生共渡佳节。教师与学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学生愿意学语文了,成绩大幅度提高了。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名师效应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性效应。
  
  二、语文教学非指导的实施策略
  
  1.利用环境语言进行非指导
  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取向,作为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行为主义认为:经典条件反射特别是情感反应,在任何学校的任何时间都会发生。学生对学校、课程、教师和相关刺激的喜好大部分也是通过无意识过程实现的。一门学科最初它几乎不激起学生的情感反应,但学生当前环境中的那些与这一课程反复联系的教师、教室或其他特殊刺激起着无条件刺激作用。这一无条件刺激可能与愉快的反应相联系(一张舒适的课桌,一个友善的教师)或者与消极的反应相联系(一张冰冷的粗糙的课桌,一个态度冰冷的、严厉的教师,经常嘎嘎粉笔声)。在这门课程与这个特殊的无条件刺激(教师令人不愉快的声音)连续匹配后,与这种无条件刺激相联系的(感情)态度可能显著地影响这门课。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加强环境语言中文化因素如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程与教学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教学中的非指导作用。另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内外活动如班会、队会、参观、旅游等进行教学非指导。
  
  2.利用教师体态语进行非指导
  从教师走上讲台那一刻开始,学生就开始了对教师的关注和“审视”。通过人的眼神、表情、体态的变化和动作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叫做人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体态语包括姿态语、手势语、面部语、服饰语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用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的手势、动作、眼神、表情来传达教学信息,就更能使学生更直接、更形象地接受。有心理学家通过测试得出一个有趣的公式:信息的传达=7%言辞+38%声音+55%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在思想感情的外露。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迅速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肃穆崇敬,或悲伤沉痛,或欣喜欢快,或亲切关怀等等,毫无表情或错误表情都不能有益于课堂教学进程的和谐推进。在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教师的目光语要求真诚面对,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读到真情和希望,进而激发积极向上的信心,教师用眼神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或赞许,或激励,或提醒。这也可以说明体态语与非指导的密切关系。教师的体态语就是把对学生的期望暗示给了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非指导指导形式。
  
  3.利用同辈群体影响进行非指导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在同伴群体中,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可以尽情地张扬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有许多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感到压抑,可是在同伴群体中却得到许多认同,能找到自信。学生的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是当今学生的很重要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爱好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且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和他们同甘共苦。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利用同伴群体的影响是教学中非指导指导的重要方式和方法。
  
  4.利用网络传媒信息进行非指导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但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信息化正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网络信息的传输比历史上的任何媒体都要快捷和方便,对使用者的要求越来越低。学生每天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接触到天文、地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国际国内各个方面的信息与知识,他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老师和课本,他们的兴趣颇为广泛。教师不应是时代的落伍者而应是时代的弄潮儿。教师首先要熟练地掌握网络传媒技术,然后利用网络传媒信息,通过与学生聊QQ,做BBS发Email等方式进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消除教师与学生的代沟,还能使学生掌握信息和知识,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非指导的指导形式。
  结语:教学中非指导的指导形式是一种指导形式,是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思想,一种教学态度。不是一种固定的技术性很强的方法,而是教学指导中的一个补充和辅助。
  
  单位:湖北沙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