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放的艺术

作者:黄汝平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努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推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参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新意义构建并形成能力的过程。新课标在这方面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参与、研究、激活,它比任何时候都强调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激活”。教师该如何激活课堂教学?我认为要艺术性地“放”,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指向目标,让学生在非预设的情况下,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主动体验文本的教学手段,从而挖掘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源。
  
  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放”
  多年来,班级授课制就是课堂里讲什么,怎样讲,这都是教师精心构思设计的。这种设计自然决定了学生的被动地位。我们的管理评价体系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也是围绕在研究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的问题上展开的。而“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专列了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基本意义在于:以学生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理解、加工、提练,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框架。
  这种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准备让学生如何“学”,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如何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前学生对文本的初步体验及教学中学生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在学生主动参与下一步一步地,深入而全面地完成对文体的体验。现流行于浙江语文教坛的非预设性教学模式就是跟着学生的阅读体验走的一种学生说话的模式。如镇海中学王志波老师在《荷花淀》的教学中就是充分让学生谈读了文体的体验,再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分享他的阅读成果,课堂热烈,高潮迭起,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言语的理解,心灵的碰撞。这种把课堂上的发言权完全回归于学生,重视学生自己自主、合作、探究地学的教学设计,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中的主体位置,通过各种手段“放”手让学生“学”。
  
  2.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充分考虑“放”
  (1)设置情境,有效地“放”。如教《荷花淀》,我就用影片《南京大屠杀》的残酷资料,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代氛围。意图:与下文的景色描写形成强烈对比,将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很快与文本内容形成联系。学生踊跃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展开讨论,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设置学习情境,是“放”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各种情境,从而有效地“放”。
  (2)用好协作和会话两种方式,有效地“放”。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互补、互助是通过会话交流来实现的。而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思维的启迪、问题的探究和解决,都是在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学习中完成的。要有效地“放”,必须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共同收集资料,共同研究。
  (3)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有效地“放”。语文课堂教学,要紧随时代步伐,牢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泛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设施,使课堂教学中的“放”充满生机和新意。要让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消化、应用和处理信息,扩大知识面,提高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以达到“放”的最佳效果。
  
  3.教师“放”的终极目的要有利于学生完成新意义的建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为了更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新一代人才,各门学科都应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课堂上力求利用文本完成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
  如上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先讨论祝英台、陶渊明、屈原的人生追求,讨论得出:祝英台为爱而活,当爱不在,就徇情了;陶渊明有出世的念想,当政治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后,于是归田隐居;屈原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打击面前,时常悲观,于是自投汨罗而死。那罗素觉得支配自己活着的人生激情是什么呢?这样就用旧知调动起学生进入文本的兴趣。进而让学生谈阅读文本的初步体验:学生觉得文本的三大人生激情看似简单,却走不进作者的思想内核。当学生阅读感到困惑时,教师从方法上导引学生去解读文本的难点。于是组织学生从关键字词、联系上下文地语境、联系自己的生活及旧知进行研讨。从而明白:作者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的动力。这体现了超越个人的荣辱得失和“小我”的悲欢离合的关注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理想生活的思想家,而这一切却源于他心中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实现爱的世界。那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去书写那个大写的“人”呢?出示2003年最感动的网络图片若干及战争灾难图片若干。让学生去讨论,活在战争,贫穷等乌云密布的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去书写那个大写的“人”字?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有意义的人该具有拯救人类的良知,该面对冷漠的人群伸出自己的手,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这样的“放”,让学生在罗素的思想的导航灯下,明白了对苦难的社会和冷漠的人际关系该以一种什么态度去对待。这无疑对学生进行了多层面教育和熏陶,因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这一新知延伸到对学生“情操”“情感”等方面的点拨,再在学生有所顿悟时结束,对教材知识的深化和运用,就“放”得很自然。
  
  单位:浙江临海市回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