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名著导读

作者:雷彩玲




  新教材人教版后面编排的名著导读往往被人忽视,认为这是非考查内容,属于学生自主、自由赏析的部分,教师可以不管。然而我们通过新教材两学期的教学实践,从名著导读中尝到了甜头。在此特呼吁教育同仁,千万别放弃名著导读教学,因为那是学生兴趣学习语文、走向文学殿堂的台阶。名著导读,想说爱你好容易!
  
  一、指引了学生语文阅读的方向
  
  任教十余载,前些年,但凡观察,学生大多数要么喜欢读一些赶时髦之类的文字:比如关于网络、追星、电脑黑客等,要么是武侠、言情等书籍,无甚收益。而对文学名著则漠然置之。其实,造成这样的结局并非全是学生的错,而在于旧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教师对名著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前,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名著,更没有机会走进名著,亦感觉不到这些璀璨文化的精妙所在。新教材编入了“名著导读”,给传统的语文教材注入了一支兴奋剂,给一直忽略名著导读的教师提了个醒。我们语文本就应该广博古今中外之长,方能惠及学生渊博知识。如果这些优秀文化都被我们摒弃,我们语文还教什么?在提倡素质教育张扬学生个性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紧扣名著导读这个环节,以此为向,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完美卓越的人生。
  
  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导读在培养学生兴趣上确实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七年级上学期的名著导读活动中,简介了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两篇优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名著导读”的阅读,马上产生了要读这两部原作的欲望,他们积极地去图书馆、资料室索取原文。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我顺便借此组织了读书研讨会。在讨论会上,学生发表了一些让我们感到意外惊喜的感想和收获,真的挺好!是什么力量使学生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是名著导读!如果在此基础上,放开手脚让学生博采众长,广泛阅读,一切不可能都将成为可能,学生终将会丢掉枯燥无味、千篇一律的作文书籍,来寻找这片芳土。
  近些年,由于中考作文实行话题作文,书摊上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的近乎雷同的作文刊物,学生不加选择,导致广种薄收,有的学生甚至原文照搬,不加分析,如饮鸠止渴,作文越来越走调,越来越缺乏生活性。比如一个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在冬天也会写到在炕头因有思想包袱而睡不着觉,一个生活在松花江畔的学生写在冬天竟到河里自由游弋!荒唐!可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迅速纠正这些坏习气,不然,21世纪的他们全是骗子,全是颠倒黑白的不明事理者。教育的危机性也正体现于此。“名著导读”编排真的很及时!
  
  三、教给了学生阅读方法
  
  名著导读对一部作品的指导阅读,大体可以归纳为: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情节的再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建议、精点评析、探究思考这六部分。其中安排得最好的要数“阅读建议”和“探究思考”。比如在七年级下学期名著导读中《童年》:“在苦难中长大”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阅读时可先理出小说的情节,看看阿廖沙在成长中经历了哪些痛苦和磨难,有条件的话,可以接着读《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看看他后来是怎样成为一名作家的。”这样的阅读建议,不仅指明了阅读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读其它书的欲望。同时,作为已读过此书的学生,给他人写阅读建议,更是快乐读书和思考的享受。通过建议,也提高了学生自己认识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又比如在“探究思考”这一过程中,学生少了固定题型的羁绊,多了张扬个性的空间;少了教师对结论横加干涉,多了对事物多变性的客观评价;少了全班少数发言为最终结果的偏见,多了交流的平台。收获往往是快乐的,特别是那些有表现欲的学生,名著导读编排真的带来了快乐!
  
  四、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写作欲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鲁讯先生有些作品立意选材源于外国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末尾源于赵翼的《论诗》的末两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我们不是否定这种借用和套用,而是倡导那些善于从他人处汲取精华的人才。比如,学生在读了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后,不仅因此受到了郭老诗集的熏陶,而且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了精华,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诗人以旷达的思维空间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创造出一幅美的意境,值得学生品味吮吸。学生读完之后不禁也舞动着雅气的笔写起来。同时在高尔基的《童年》中学生深刻地领会到今天快乐生活的不易,更应弥足珍惜,很好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名著导读”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名著,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之瑰宝,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继往开来。人类之探索和智慧之花将永恒地开在这些名著的肥沃土壤中。尽管课本也选入大量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只是窥虎一斑,教材代表的只是一种前沿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而不是整个教育的全部,结合教材,走出教材,发挥教材之功用已成为新型语文课堂结构趋势,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
  
  单位:湖北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