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写作教学杂谈

作者:李卧龙




  作文,是语文的必修课,是语文考试的“大头”,非写好不可。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平常的多读、善思、勤写,而写作本身的过程要做到三点:真、细、新。
  真。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我们常说,文章要以情动人。这情,就是指真情实感。语文教育老前辈都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他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学生作文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的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应必须遵循的。写作的“真实”有两种情况:首先,写作源于生活,越是亲身经历、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越真实越感人。所以,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回忆和筛选素材,叙自己独特的经历,抒自己真切的感受。这是一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真情实录”,如同摄影艺术上的“实景拍摄”;第二种喻之为“艺术拍摄”,它是在摄影艺术室完成的。人物要化一下妆,背景可人为设置,在写作上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说,作文中的事大部分是亲身经历过的,有些事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或别人经历过。我们可以模拟相应的生活场景,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好像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情,我也会那样做。所以写记叙文,不但要“工于写实”还要“善于拟真”。
  细。作文往往于细微处见真情,所以写作要成功,就一定要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绘,或对事物发展中某一细微情节的形象描写,它可以打开作文空洞无物的缺口。
  动态造型,简笔勾勒是细节描写中十分常见的方法。
  
  一、动态造型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有一个细节,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一举止,揭示了人物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手指可以“伸"到嘴里,手指上的血可以“擦”或用口“吸”,但这不符合水生嫂的个性。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即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此时多少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因此,作者用“放”和“吮”,给水生嫂作了生动的造型,传达出无限的情思,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二、简笔勾勒
  
  鲁迅的《孔乙己》开头部分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这种简笔勾勒的方法,就是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集中体现,虽惜墨如金,却生动传神。
  在写作中,为了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就应该对细节进行描写。而且要力求生动、细致、传神,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文章只有细致入微,才能更充分地刻画出人物,更深刻地表现出主题。
  著名艺术家齐白石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写作要有创新意识,构思要不落窠臼。另辟蹊径,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话题作文是现在语文考试的常见形式,话题作文如何创新呢?
  首先题目要新:可以化用歌词、诗句,可以妙用修辞,可以巧用数字。其次语言要新:不要被“陈言”、“滥调”、“套语”所束缚,不能写时间都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要心存感慨,都说“心里像倒了一个五味瓶……”,写明月都为“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要做到语言、句式灵活,巧用修辞。再次题材要新:除散文外,日记体、书信体、人物访谈都是表现内心感受的最好形式,可以穿越时空,畅所欲言,可以与过去,现实中和未来的人物交谈,也可以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交谈,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看法。剧本、寓言童话的形式都可以尝试。
  总之,作文只有做到真、细、新,才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作文成功的秘诀。
  
  单位:湖南益阳市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