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人文在写作中灵动

作者:戴兆坤




  梁启超指出:“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成“人”。所谓人文,核心是“我”,“我”的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可目前现状是,人文精神正在丧失。
  1、应试教育的掠夺式学习,消褪了人文的光泽。
  因为中国目前的教育还属于精英教育,因而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许多学生一踏进高中校门,就淹没在“文山题海”中,有学生戏称“无边试卷纷纷下,不尽讲义滚滚来”。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从背诵到背诵,从课堂到课堂,从题目到题目的操练。学习的乐趣被剥夺了,学习的积极性被剥夺了,学习的人文情感被剥夺了。有人说,中国的孩子不会问“为什么”,有专家说,“中国的学生不会欢呼!”原因就在于,“中国孩子”的背囊中,是沉甸甸的课本、习题、讲义,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他们没有自己可以作主的时间,他们没有自己可以作主的空间,到最后,他们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情感!
  2、快餐文化的充填式污染。
  现代社会,多媒体的感官刺激,遏止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在“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网络、电影、电视的包围中,原来就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又被切割去一大块。《开心辞典》、《少男少女》、《武侠》、《鬼故事》以及口袋书等一系列快餐类读物,又将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扼杀殆尽,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情绪释放在这些可能有害但绝对无益的读物中。
  3、传统美德的式微
  国人一向标榜为“礼仪之邦”,“三千年文明古国”,然而看看学生的作文,听听周围人群的话语,“爽”、“郁闷”、“烦”、“靠”盈耳塞目,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礼仪王朝逝去的背影。改革开放,国门大开,的确引进了一批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的科学文化技术,但消极的享乐主义、重实用的功利主义甚至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乘虚而入,引领潮流。一时间,“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我拿青春赌明天”成为口号;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人体艺术、行为艺术层见错出,唯独缺少的是人文的内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但如果这种潮流以颠覆传统道德为前提,就可怕了!相对于传统道德所构建的环境,电影、电视、网络中的暴力、温情、小资情调,渐渐浸润了身心,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以致于在学生的心目中,唯有歌星、舞星才有价值,而爱国、忠贞、诚信等传统的美德,都已被学生看作老土扔过了墙。
  人文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它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熠熠发光。学生的作文中更需要人文的灵动。但如何让学生的作文闪现人文光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人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体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打破独生子女“小太阳”的生活模式,让他们体验家庭的情感,体味生活的欲望,使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为人之道,变成他们的道德准则。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获得人文的滋养。曾国藩《致澄弟》信中说:“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情。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情以不晏起为首。吾则不忘蒋市街卖菜篮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捉碑车情景,昔日昔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读这封信,觉得很浅显也很深邃。
  2、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人文。中学语文课本,有很多文质兼美饱蕴人文的名篇,如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祭十二郎文》等。这些名篇中或谈忠、或谈教,或谈耿直,或谈友爱……。教师在讲解学习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有意识地点拨学生,引导思考,拨动他们人文的琴弦,他们一定会产生共鸣,进而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得。
  3、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人生。“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语文课堂的学生应该是有思考、会思考的。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会有笑声和掌声。有思考的语文课堂就会有会心一笑,拍案叫绝。语文课堂中,文章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采悦人。有了思考,就会有收获;有了人文的思考,就会有人文的收获!于是,伤心时,也许会默念“月有阴晴圆缺”而莞尔解颐;高兴时,也许会吟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而击掌长啸。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用了思考的所得,“换个角度思考”,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给人以宽容,给人以关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许回过头来,在生活中有所得又进一步思考人文的魅力!
  4、让学生在写作时人文灵动。写作,是书面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在阅读中涵泳,在生活中获得,人文会在学生中播下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学生的作文会因人文而灵动,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因人文获得而逐渐提升。于是,学生作文会有如下的语句:“母爱如书。”“书是甜的。”“要想读懂人生就必须读懂自己。”“每片云都会飞,因为有风;每朵花都会盛开,因为有阳光;每个人都会快乐,因为有爱。”“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透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勤劳的蜜蜂忙碌花丛,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我们知道,播下花的种子,我们会收获花朵;播下爱的种子,我们会收获关心;播下人文的种子,我们将收获青年的成长——这是民族的希望。
  
  单位:江苏句容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