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反思作文教学困境

作者:黄 艳




  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又是考试的重难点。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知难而退,而不愿迎难而上。笔者认为,尽管作文教学困难重重,客观原因很多,但要真正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教师首先要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12年来的教学感受做点分析,并与同行们交流。
  
  一、认识不达标
  
  “我们为什么写作”这本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作文教学的实际从来都是忽视这个问题的。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写作”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我们当然要教;在学生心目中,“写作”不能不学,因为要完成任务,应付作文考试。《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提出了“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回答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这里的“目的”即一种需要,一种意图,一种要向别人传递的信息,一种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的“这个”和“那个”的对话行为,交际行为。“对象”即阅读你文章的人,就是受动者,就是“读者意识”和“读者需求”。
  近年来,尽管中考命题又加大了作文的比重,但是许多教师的是宁捡小芝麻,不抢大西瓜。有些语文教师还颇有经验地向学生传授应试秘诀:中考作文只要注意文面包装,内容合乎题意,一般不会拉开大差距,因为炎热的夏天改卷老师工作量大,一般不会每篇都细读。所以,即使面对中考,作文教学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作文常规教学空洞无物
  
  因为认识不达标,所以教学行为只能是流于形式。阅读常规教学环节完整,而作文常规教学空洞无物。
  1、备作文。
  备什么?怎么备?很多教师腹内草莽。语文教学绝大多数时间耗在“解牛式”剖析课文,却不知如何备好作文指导课。笔者认为,虽说文无定法,其实也是有法可依的。魏书生先生提倡的“模仿——创造”作文法,就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去模仿成功的作品。这里,我们的教师就要善于归纳整理,如“作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等等。这样常常归纳,常常练习一些基本方法,学生作文就会由杂乱无章变得有模有样。当然,可备的内容还有很多。
  2、讲作文。
  常常有些教师感叹:“作文有啥好讲的,全靠个人的悟性。”其实,从小事做起,一次训练一种方法或技巧,一学期坚持下来,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大进步。写作之前要讲,可提示写作材料,营造写作氛围等;写作之后要评讲,可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取长补短等。教师要有勇气讲公开课。遗憾的是,从教12年来学习同行们阅读课不少,作文公开课却仅仅两次,自己讲的也不够成功。
  3、批作文。
  作文批改质量低,效率低。常常是学生望“文”生畏,教师望“本”生畏。每单元一次大作文训练,学生是绞尽脑汁。“做”出一篇文章来,教师们却苦不堪言。为什么?每一篇作文500字以上,全班50多人(有些学校班次达80多人),全批全改,一次批改恐怕需用两三周的时间。如此大的工作量,有的教师干脆分层次处理,“优”、“良”、“合格”、“不合格”简单处理了;有的教师有评语但笼统模糊;还有教师择优去劣,差生作文总是有借口压在最下面。你想,这种批改态度,下次学生还有兴趣“做”文章吗?
  4、辅作文。
  因为工作量大,收效又不明显,所以作文辅导基本上被取消。可事实上,作文辅导是很有必要的。一两次训练,效果自然不到位,同样的写法可重复练习。例《故乡》一文中学过的对比法。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后可继续练习巩固。辅导的方式可集体练习又可个别练习还可分层教学辅导。
  5、考作文。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我们周围的教师出作文考题一般都不困难,教材上或参考资料上,题目繁多。有知明人士曾呼吁语文教师要“下水”作文,然而,包括笔者在内十之八九的教师都还是留在岸上吆喝弟子吧。
  
  三、整体规划差
  
  作文课应该算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对学生写作能力要求不同,编者在教材、教考和《课程标准》上都有详细说明和科学编排。实际操作呢,学校领导对作文课不够重视,试问,有几所学校把作文课认真严肃地填写在课表上?教师的常规教学督检力度不大,请问,每周作文课开足课时了吗?每学期大作文几次?小作文几次?学生习作数量需多少达标?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备课组组织探究作文课的教法了吗?教研组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作文难”集体攻关了吗?……由此问来,学校缺乏整体规划,教研组、备课组也缺少对作文的整体规划。
  以上所谈是笔者及周围的同行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带有普遍性。最后,我想呼吁每一位语文教师:提高认识,迎难而上:落实作文常规环节:重视作文教学整体规划,加强集体备课。如能这样,那么,“作文难”这一困境会被我们摆脱。
  
  单位:湖北宜城市雷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