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作文批改中的三个原则

作者:汪治平




  作文教学分为写前指导、写后批改和总结讲评三道程序,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其中,作文批改起着承前启后的中枢作用,它既是写前指导的反馈和继续,也是写后评讲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忽视它,可能会导致整个作文教学的失败,因此,必须重视,必须予以研究。
  
  一、全收全改,贯彻鼓励性原则
  
  我在数年的作文批改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关于鼓励的学问。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作文批改中贯彻鼓励性原则,要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我对学生的作文,经常全收全改,不采取重点批阅某部分的做法,因为那样会影响未给批阅的学生的积极性,以为小看了他们或因无读者而寂寞甚至消极。我对学生的每篇作文至少要细看一至两遍,从错别字、书写、语句和结构到立意、谋篇、意境、修辞、推理、联想、想象等诸多方面考虑下批语和打分数,而批语和分数,也常常体现出鼓励性原则。诸如我在眉批中不时出现这样的话:“一腔深情全在篇首涌出,平中见奇,耐读。”“此处刻画十分传神,令人拍案叫绝。”“逼真如此,真可谓维妙维肖。”“这样写,既简洁,又深刻。”总批中出现这样的话:“你的文章灵泉滔滔,如江河奔腾,一发而不可收。”“若不懈努力,前途不可估量。”“全文感情饱满,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语言生动、形象,含义隽永,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等等,使学生扬起信心的风帆,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一个教师,不必吝惜赞扬鼓励之辞,要敢于鼓励,用鼓励的手段把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如此,学生创造的才能,思维的火花才能爆发出来。
  当然,教师批改作文也承担着指点迷津的职责,谈鼓励,并不排斥批评,但是批评也必须体现鼓励为主的原则,要委婉措辞,分寸恰当,要尊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保护他们脆弱的写作自尊和自信,不能目之所至,笔之所及,无非作文中的“毛病”而已。因为,只一味敏感于“毛病”而不挖掘学生作文中精彩闪光的地方,哪怕它只有一两处,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至少也会扼制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因。其实,我们冷静地想一想,一篇再差的作文也不可能“体无完肤”,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好作文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教师的艺术,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鼓励的手段把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到最佳状态的艺术。
  
  二、单独面改,贯彻启发性原则
  
  毫无疑问,在作文批改过程中,仅仅贯彻鼓励性原则是不够的,要培养学生写作的领悟力和思考力,还必须运用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作为教学原则,早已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中还更应该予以重视。假如鼓励性原则的宗旨只是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么,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运用启发性原则,就会把这种积极性引导到自觉揣摩写作优劣,领悟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的方向上去。
  一次,我在教学生学习心理描写时,曾引用了如下材料:陈景润在精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的过程中,发现“它利问题”存在着错误,便写了一篇论文并附上一封信寄给华罗庚。要求学生描写一下华罗庚当时的心理。不少学生在设想这一心理过程时采用了“不快——烦躁——恼怒——大不敬”的描写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便找这些同学交谈,让他们辨别,作为一般人,可能产生这种心理,但作为甘为人梯的华老,会这样对待青年人吗?于是学生们意识到华罗庚的心理过程应是“心中闪过一丝惊奇——紧锁眉头努力搜索——渐见笑影——眼前浮现一颗新星”。这种心理过程比较符合人物个性。像这样的面改,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联想和再创造的思维劳动,就是一种启发。
  
  三、精批细改,贯彻指导性原则
  
  除了上面两条原则外,教师在批改作文尤其在写“总批”时还必须遵循具体指导的原则。为了阐明这条原则的意义,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下面一组“总批”的异同。
  A、你的作文有许多优点(见眉批),但主要不足是在叙事过程中缺乏详写的部分,致使文章显得平淡。
  B、你的作文通常文字流畅,叙事清楚,但总觉得缺点什么,细细想来,许是缺少精雕细刻的功夫吧,如同把读者带到一个风景秀丽的窗口,又不愿打开窗户,读者最终无法饱览秀丽的景色。这个缺点的产生,跟作者下笔前对文章的全局缺乏缜密的思考有关。这一不足在你的其他作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也许正是你提高写作水平的大敌,望在今后阅读和写作时尤加注意。
  上面例子中的A项显然过于抽象笼统,像干巴巴的八股或令人费解的“朦胧诗”,起不了多少指导作用。而B项就不同,它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的个性特点给予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使学生不仅知道作文的优劣,还能明白哪里优,为什么优;哪里劣,为什么劣以及怎样克服,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理论与学生写作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指导,才真正是有的放矢。教师批一次,学生就得到一点,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想,这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精批”,这样的精批不要求多,每学期每个学生能有三四次,整个中学时期就有三四十次,汇总起来,恐怕就是教师为“这一个”学生而写的写作指导了吧。
  
  单位: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平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