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如何使学生作文有话可写
作者:赵振全
首先,要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东西,从生活中提取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实的艺术加工,没有生活而写作,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作文练习应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实际上,国内外众多大作家无不都是在真切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不朽名著的。曹雪芹如果不经历被抄家的巨变,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家族败亡的经历,他能创作出举世名著《红楼梦》来吗?朱自清如果不亲眼目睹父亲为他买橘子的艰难,如果不是真切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他也很难写出《背影》来。同样,我们的学生如果不熟悉生活,不切身感受生活,那他们也很难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人与事。在这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命题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生活、动向。命题有针对性,并且一次作文不要只提供学生一个命题或一条材料,而要尽可能多提供几个题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命题。有时可以针对校内、班级内、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事让学生就事论事,供他们写作。如开了家长会,(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要组织的),这时就可以让他们写自己对家长会的看法。材料有了,并且是每个学生亲自所经历的,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无话可写,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学生在干活的过程中可能喊累、喊饿,但劳动过后大多数学生就毫不在意了,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味由劳动带来的酸甜苦辣。再如平时的细小事情,学生往往不在意,如学生中的抽烟、早恋等,学生常常毫不在意,这就要求教师要适时作正确引导,并指导他们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细小之事,并让他们谈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学生不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吗?
实际上,学生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只要细心观察,把所见所闻中有意义的事情,有生活的语句记录下来,就可以成为写作素材。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许多名字并不是出自名人之口,而是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就说明生活中随时可以发现写作素材。只要学生细心观察、留心了。
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有兴趣,哪里便有记忆。”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一种兴趣。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也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寻找写作的素材,也就注意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了。因此教师要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指导作文和评改作文等方面下点功夫。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或材料作文,都要考虑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创新上下功夫。“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推出新的话题,学生才觉得新奇,才会产生兴趣。
在评改时要注意给学生的评语应具有针对性、鼓励性、指导性、亲切性。
有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作文成功之处与不足。不仅如此,还要针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的评语,使学生觉得评语就是写给自己的。
鼓励性就是要求作文评语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多写写鼓励性的评语,量化评分要高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使学生觉得每篇作文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指导性即给学生作文中的评语,尤其是眉批要多指导学生写法。包括采取哪种结构方式,运用哪种表达方式,使用哪种修辞手法等。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了解、掌握作文的方法,从而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亲切性是说教师写评语,应当像给学生复信一样,满腔热忱。写评语的出发点应建立在亲切、和谐的基础上。像师生当面交谈,使学生感到平等。
再次,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对一些名著的阅读,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知识,了解写作方法,积累名言、词汇。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别人的写作中受到启示,并吸取写作营养。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把一些精彩而有用的典故、例证、史实、名言摘录下来,为自己今后的写作积累材料。学生的写作材料仓库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
单位:青海大通县后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