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学生有话好好说

作者:彭妙然




  有这样一个例子:两个名校出来的高才生,一起到一间大企业面试一份待遇不错的职位,在面试的过程中,一位轻松自如,对答如流;另一位面对考官却显得张皇失措,答非所问。那么,你认为这份工作会落到谁的手上呢?我想,结果不言而喻。从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会说”的重要性。
  有资料表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从这些数据表明,“说”所占的比重远远超出读和写,它比书面语更直接、更广泛,更实用。特别是在今天,随着传声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许多依靠文字才能传递的信息都可用口语代替,因此“说”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手段。
  “说”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的基础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四种能力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基础能力:听、说、读、写,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读也是听,是用眼睛听;写也是说,是用笔来说。”由此可知,四种能力是相通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起“说”的勇气。
  其实有的学生惧怕说话并非因为他们无话可说,不想说,而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顾虑。例如他们怕说错了,被老师批评;说得不好,被同学耻笑;说多了怕被同学认为爱出风头等等。学生不敢说话,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所以,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扫清心理障碍,树立自信意识,激发说话的兴趣。
  为了鼓起学生说话的勇气,我是这样做的:
  1.我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从学生熟识的、喜爱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我会运用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多种非语言表达方式来鼓励学生把想说的说出来。当学生说得好的时候,我会以点头微笑表示肯定;当学生说得不好的时候,我会用体谅的眼神鼓励他,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当学生想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我会给以适当的提示、启发,鼓励他尽可能地把意思表达清楚。
  3.我还会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互相鼓励,学会用掌声表达对同学的支持。教师多点鼓励、赞许,少点批评、指责,学生便会逐步树立起说话的信心。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有话“会”说。
  很多时候,学生不敢说的原因是不会说,有话说不出。作为老师,应该作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
  1.让学生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面没点墨水,怎么能说出动听的话呢?因此,我会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例如: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多背、多记、多思,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记忆力,增加词汇量,建立起多种类的语言材料仓库。
  2.指导掌握说话的技巧。例如,指导学生该如何发音才会准确而清晰;该怎样说话才会有条理;说话时要怎样掌握语调、语速,采用怎样的表情、姿势、手势;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变化说话的内容等等。
  (三)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说”的兴趣。
  过去的语文课多是采用讲授式,老师就课文讲课文,没有多维的实践活动,更缺乏师生的双边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脚戏”,学生成了“台下的观众”,这样的课堂不但沉闷,更打击了学生说话的兴趣。所以,要提高说话的能力,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有话好说。
  1.选取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或社会新闻事件引入课文的讲评。
  生动有趣的引入往往能吸引学生,并能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之前,先让学生讲述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历史,然后又让学生谈谈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和感受,因为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中国人被欺凌的耻辱,所以显得比较愤慨和激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热烈。又如我在讲授《蜡烛》之前,先让学生回忆了伊拉克战争的事件,然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是正义呢?还是非正义呢?”因为学生对这场战争印象很深刻,所以都有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
  2.抓住课文内容,开展评述活动。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内容,开展评述活动,既是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锻炼,也是极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例如:在《亲爱的爸爸妈妈》课文里,有一位日本作家企图歪曲事实,他在课文中说到:“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于是针对这句话,我让学生对这位日本作家的言论进行评述。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表达对这位日本作家的强烈的愤慨,也表达了身为中国人要自强自立的意愿。这样便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调换角色,让学生来做老师。
  讲台是老师表演的舞台,传授知识的阵地,所以,我们有很多老师往往不愿走下讲台,往往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其实,老师如能走下讲台,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所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例如,对待一些自读课,我便是这样做的:通常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细细地体会文章的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句子的深层含义,也教会学生采用发现法,要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然后让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可以就中心主旨,也可以就人物,或针对某一个问题。下面的学生还可以向台上的“老师”质疑,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同学们都非常喜爱,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自然,口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利用综合活动课,让学生有话“爱”说。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会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通过提出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共同讨论,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所以,综合性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机会。在活动课上,我往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上尽展才能,或演说,或讲故事,或表演,有个人发挥,也有小组合作,成了“主人”的学生说起话来更有勇气,更有热情。例如:在《黄河,母亲河》活动课上,学生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有大谈黄河的起源和历史的,有介绍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的,也有介绍许多和黄河有关的俗语、成语的。他们的生动介绍,不但让台下的同学增长了知识,也让我获益不少。
  (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营造口语训练的大环境。
  对学生的口语训练不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老师必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使口语能力得到更有效的训练。例如:我会对同学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或采访活动。有一次我围绕现代中学生消费问题让学生进行调查:“中学生有哪些主要消费项目,每月花费多少零用钱,经济来源于哪里?”学生要得到准确的报告结果必须与同学进行交谈采访,在设问和发问的过程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如开展“成长的烦恼”这节综合性活动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访问自己的父母长辈,询问他们在成长中的烦恼经历,并向父母倾诉自己的烦恼事,这样既培养了亲情,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所以,社会是口语训练的大环境。
  (六)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有话要“说”。
  开展评价活动往往对学生具有促进作用,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所以评价不能只依靠一两次的考查,要对学生作出公平的评价,必须是长期的和综合的。
  在学期初,我先让学生明确评价的内容,具体如下:
  1.说话的音量:占15%
  2.说话的语气:占15%
  3.说话的内容(是否围绕问题的中心):占40%
  4.说话时的仪态:占20%
  然后每学期进行三项评价:1、课堂回答问题评分。2、综合课上评分。3、期末口语考试。
  最后我把三项的成绩按25%、25%、50%的比例综合起来,这就是学生的口语成绩。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好说,不能只靠有限的课堂,教师还要在平时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持之以恒,这样,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桂城叠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