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堂导向与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者:黄惠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譬如,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配乐出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罗布泊现在的图片,然后以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导入新课,这使得学生对罗布泊的关注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对课堂气氛起到积极的渲染作用,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质疑交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3、注重课堂导入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我在讲《春》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除了诗词导入,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又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这取决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又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让学生自己积累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照片,在展览的时候,让学生旁注,写下感受,学生在参观各地风光之后,自然会对中国的大好河山生出一种热爱之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如教学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谓陶渊明的自画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语言朴素洗练,平淡之中却寓意深刻。为了加深理解,我用《渔舟唱晚》这首曲子配合学生的朗诵,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
  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像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4、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好的课堂纪律一般被认为是: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随便发问,不做小动作。遵守这些规则的学生被认为是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不遵守这些规则的学生,哪怕他聪明伶俐,成绩良好,老师也往往对其感到头疼。在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课堂纪律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它不符合学生生动活泼的性格,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和独立探索问题,抑制了学生想象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杨修之死》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词句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几件事件”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档,分别演绎这几件事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就行了。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老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使课堂在“动”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的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如一教师曾在教授龚自珍《病梅馆记》时,引用了他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和第一百二十五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没想到诗中的两句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两句诗,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学们在讨论中很快地悟出了课文中“梅”的作用是喻人。课文采用的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之法。同时他们还举一反三,发现“文人画士”“好事者”的喻意,指的是统治阶级,……总之一节课,学生完全体会了课文的主题,效果之好大出意外。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可见,发挥课堂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会使课堂达到省时高效,会让教师享受教学,让学生享受学习。
  
  单位:广东珠海市湾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