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琅琅书声响彻课堂

作者:文 静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高中校园的早晨显得很安静,课外晨读早已销声匿迹,即使早读课上有点读书声也是细若蚊蝇;而在语文课堂上,也因为“遗忘”了朗读而显得十分沉闷。就算偶尔还能听到读书声,但通常情况是,要么老师面无表情地范读一遍课文了事,要么老师干脆让学生默读即可,多数老师都不太重视范读和学生朗读环节。朗读之所以不被重视的深层次原因是受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为考试才学习”的功利心态日益严重。“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语文考试现在没有口语考项所以当然就不必重视朗读教学。
  于是该属于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的琅琅书声几乎听不到了。校园不闻琅琅书声,静悄悄的校园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种基本能力,其中流利而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人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在校园中朗读的缺失,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素质培养留下什么样的缺陷呢?又将给语文教学本身带来什么弊端呢?
  就学生而言,语文课不教朗读,完全是对学生学习权利的一种剥夺,谁让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四种要求呢!
  其实相对学生来说,有时不管你老师怎么讲,他们总是感到难于听懂,而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不讲不糊涂,越讲越糊涂。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有的东西天然就不是老师能讲清楚的,只要通过多读多思就能够达到目的的,不然,为什么有人会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呢?明明让学生自己读读就能体会、就能明白的东西,为什么要让他们皱着眉头痛苦地接受教师喋喋不休的条分缕析呢?
  其次,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训练语感,可教师学生都知道,语感是讲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哪来的?读呀!有人说了,高考试题中难度最高的不是文言也不是写作,而是虚词的运用,而多数的语文教师还真就没法把多数的虚词给抖得清清楚楚,而事实证明解决这个问题最简捷的手段是靠语感,归根到底就是要多读。
  此外,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进入大学然后进入社会的,其实他们一进大学可能就会遇上一个新难题,那就是口头的交流。试想,仅一个班级而言,就有几十个人,而且来自东西南北不同的地区,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他们该怎么交流呢?当然是口头交流最直接最方便。可是,忽略了朗读教学的教师却不知由于自己粗心大意或急功近利给学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学生们连用普通话朗读课文都羞于启齿,哪还敢打肿脸充胖子去交流呀?何况推广普通话本来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呢?
  就教师方面而言,轻视和放弃朗读,除了表明教师对语文教学任务理解存在偏差外,长此以往还将导致语文教学渐入误区的恶果。就目前而言,至少也会造成教师对与朗读相关的基本功的不重视甚至是忽视。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应当只是一个会分析课文的“评论家”“文章学家”,也不应只是一个能教会学生考试的“教练员”,他至少还应该是一个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能唱能教能评价的挥洒自如的“歌唱家”和“指挥家”。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自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外,还应该把这个技能教给学生。得有眼光选择精美的材料来激发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得把要教的课文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把它当作歌曲一样的来唱来诵,得引导学生去体会“歌曲”及其旋律的情感、节奏、扬抑、强弱等;得用准确的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的内涵,进而用心去演唱将要教给他们的“歌曲”;得手把手地教会他们运气,用嗓,咬字,发音,共鸣,配合及协调的方法;还得告诉他们什么情况该采用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的形式;最后,还得像评委一样,应该怎么样评价“歌手”们的演唱,并借此而提高“歌手”们欣赏和演唱歌曲的水平。
  所以,语文教师们,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语文教学没有了朗读,是不是就很像是音乐中没有了歌唱一样呢?而不会朗读教学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就可以称之为那位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了呢?前面说过,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可是,语文教师们,我们千万别忘了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想真正地教好语文,那么完成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就是你的最终目的,所以,你得教朗读;如果你想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那么,本来就有很多问题是应该由读来解决的,何况朗读本身对语文学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重视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复归,语文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寻回那道失去的风景,把学习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朗朗书声响彻课堂!
  
  单位:贵州桐梓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