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艺术
作者:郑军兰
一、营造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创设师生间的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创设这种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首先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一颗博大务实的心灵,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一视同仁的眼光,要研究学生的心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最大的人格力量吸引学生,学生才愿意和教师亲近,才能高效及时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学艺术才能被最大限度的接受,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大情感投入。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不少是寓意深刻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仅仅靠对课文字句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应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教学《社戏》一文,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开展一场辩论赛。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慢慢地进入了角色,兴趣盎然,很快就对“社戏”与“现代电影电视”从各个角度作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做,大大培养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的接触。”随着学生情感的投入,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和谐,教学目标自然能轻松实现。
二、找准点燃师生情感的切入点
情感是美感体验中必备的因素,没有情感基础,再高明的教学艺术都将是苍白无力、事倍功半的。正如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载体一样,任何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都是教师情感的自然体现。从中可以窥出教师对施教对象的情感、态度和评价,老师的情感犹如一瓶陈年老酒,越浓越真挚,感人的力量就越深,其教育作用、美感价值就愈高。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点燃学生的情感突破点,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强烈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情感。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或构思,或立意,或语言,不一而足。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仔细推敲情感触动的敏感处,找准情感释放的切入点,给学生情感再造提供条件。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文中的卢沟桥,就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但教材中充满数字,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就把数字作情感的切入点:首先,让学生拿出在课外根据数字制作的卢沟桥模型。其次,让学生口述有关数字,结构特点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体验到建造这座优美、坚固的石拱桥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和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接着,从爱国主义角度选择情感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此外,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一种情感调控的有效途径。一篇时文欣赏,一次对联小练习,一次名人采访,一次社会调查均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教会学生“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看到纸的背后”(歌德语)。教师要对学生每一项任务都要及时认真而又公正客观地做出评价,肯定其成绩,指明努力的方向,使每个学生都在成功中愉快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营造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找准点燃师生情感的切入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同时我们应知道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在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表现为思路狭窄,思路阻塞,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品质。而由于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所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易于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更加拨动他们的情感世界的琴弦。所以,语文课中要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情感品质。
总之,情感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研究语文学科情感艺术教育,目的就是促使语文教学彻底改变那种只注重认知变化,忽视情感变化的状况,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语文可情感教育的功能,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卓有成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这正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和无穷魅力之所在。
单位:山东蒙阴县蒙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