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让生命意识丰盈语文课堂
作者:杨高旺
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深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这个方向,而滑向了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深渊。一篇篇气韵生动的文章被肢解,一个个充盈欲滴的生命被忽视,认知、理性、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关键词,情感、诗性、建构,却与人的生命和生活越来越疏远。——语文教育已成为一种生存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语文教育(学)必须皈依生命(而不是工具理性),构建“生命课堂”,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语文学科中感受到生命的优雅与飞扬,品味着人性的丰富和灿烂;也惟其如此,语文才能进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才因此而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一、“生命课堂”的特点
生命优先。“教育是对生命的点化和润泽”,语文教育(学)更加凸显这一特点,她是“人们尝试在语言方面改善他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在语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一言以蔽之,她是通过“立言”而“立人”,“人”才是语文教育(学)的目的。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授受知识的地方,更是心灵相约的场域。生命的在场是评判一堂课最起码的标尺。如果说语文学习的过程不能留下师生闪烁着思维光芒的足迹,那么,语文教学就成了一种搬运语言和文字的机械劳动。柏拉图说过:知识就是道德。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不管语文教育(学)以什么堂皇的理由为借口,她都不能使人性之源、文明之流枯竭,她应该为一个民族传承精神和文化的薪火,而不仅仅让一些人掌握“语言”这种生活的交际工具。
平等对话。“教育是使一个民族易于领导而难以驱策,易于管理而不能奴役的经世伟业”(萧三郎语),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则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在中小学课程中,语文学科是最富情趣和灵性的学科,“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沟通的过程。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是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在视界的冲突与融合中变得感觉强健,胸襟开阔,气象和平。
二、“生命课堂”在语文学科中的构建途径
其一,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文教育(学)的目标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助学生成人,教学生做人。其次,语文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即不仅学识渊博且人格独立。他洞悉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而又个性鲜明,不随人俯仰,有学,有品,有趣。另外,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美学修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本质上都是一个诗人,他具有诗人的情怀。在他的眼中,宇宙就是个“极美丽的庙堂”,他的任务,是赐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并教他们用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情调人生。一旦他拒绝以诗人的身份介入他的教育教学生活,他也就看不到“天”、“人”、“物”、“我”的华美与丰瞻,语文学科也就失去了为人类提供审美支持的意义。
其二,积极构建愉悦和谐的教学现场。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构建生命化的语文课堂,首先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优化设计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拓展学生的生命疆界。其次,教师要重视教学现场的预设与生成,要注意从教学细节中提炼教育智慧,要以建立学生自信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另外,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把语文课堂营造成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在这里,师生之间关怀问辩,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语文课堂始终浸淫于一种丰富、和谐、疏朗与博大的氛围之中,言语和精神同构,知识与生命共生。
构建“生命课堂”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我相信,只有诞生了“生命课堂”,古老的语文教育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只有弘扬起生命的主旋律,才能更好地奏响学生心中语文的琴弦;也只有拨响了生命的琴弦,语文教育教学才有可能奏出最华美的乐章。
单位:河北大城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