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堂讨论的形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昌军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的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式对比性的文章。
  2、补充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统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
  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会成为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
  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讨论的优势所在。
  全班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与师生讨论
  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围。
  
  二、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
  首先是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关键的一点是问题要有价值,不能复杂化,更不能庸俗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良好讨论习惯的养成
  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基本结束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
  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应深入到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学生。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3、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地把握各种意见,根据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
  
  单位:湖北恩施市小渡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