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屈原列传》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赵国卿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
  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
  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组学习,借助多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分组查寻资料写成小论文。
  3.集体讨论,明确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各国国君不分国籍,广纳贤才,像屈原这样“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家、外交家,只要走出楚国,即可投一个明君,大有施展才华的天地。况且“良鸟择林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也在情理之中。他有出走的才华。
  ②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任、疏、黜、迁、沉”。不难看出,由于楚怀王的昏庸,郑袖、上官大夫等奸佞小人的排挤,楚国已经完全抛弃了屈原,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无处回报,多么凄惨。既然楚王己对你恩断义绝,弃暗投明更在情理之中,与其在这里讨人嫌,不如远走高飞,但屈原没有走。
  ③楚国灭亡后,屈原怀石投江,以身殉国,更显出诗人与祖国生死与共的痴情。
  ④屈原的文学才华,作者通过探究《离骚》的创作动机,把屈原的人格和作品风格结合起来展示。
  《离骚》是有为而作,自怨而生。那么“怨”自何生呢?“怨”来自“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来自诗人对楚国前途命运的担忧。那么诗人想有何“为”呢?“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让诗人步出“穷”的困境,以应对诸侯,接遇宾客,展示外交和政治才华。可见这种“怨”出自一片爱国之情。
  同时,《离骚》之所以具有“文约”、“辞微”、“称文小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屈原具有“志洁”、“行廉”的伟大人格。文如其人,才使《离骚》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屈原伟大人格的精髓就是深沉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愫。
  
  二、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教师出示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材料
  ①不辱使命的孙必干(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孙必干,原驻伊拉克使馆复馆小组组长,64岁。
  2003年5月,美国对伊主要战事结束,中国决定派复馆小组赴伊开展工作。已退休半年的孙必干大使临危受命,前往伊拉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带领复馆小组经受住了战火纷飞,治安混乱、贫铀弹污染的严峻考验,积极开展工作,与伊拉克政府建立联系。2004年4月,8名中国劳工在伊被劫持,孙必干冒着很大的危险,为营救人质进行着紧张有序的翰旋工作。经过全方位、多渠道的营救,仅仅用了25个小时,中国人质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25个小时成功解救人质,一时间在外交界传为佳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中国一代外交人的写照。
  ②奥运健儿为国争光。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勇创佳绩,以32枚金牌、17枚银牌、14枚铜牌的耀眼成绩,使中国跃居金牌榜第二的位置,尤其是110米栏比赛中,中国小将刘翔以12称9l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了欧美选手多年垄断此项金牌的局面,被世人称为“黄色闪电”。
  ③连宋大陆之行,奏响爱国主旋律。
  2005年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完成了其“和平之旅”和“搭桥之旅”,又一次奏响了爱国主旋律。
  ④个别演艺界、体育界明星,为金钱所迷惑,做出了一些有辱国格、人格的事。
  赵薇身着日本军旗做T台秀,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只要给钱,有奶便是娘。这种行为令国人不齿。
  2.学生就以上四则材料围绕“爱国主义”这个话题谈感受。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材料及要求]
  2004年5月,当韩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传来后,我国各界反响强烈。湖北省召开“湖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研讨会,并设立了“湖北省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专项资金”。湖北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有2500多年历史,却由外国人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对中国人不能不说是天大的讽刺。而屈原又是湖北秭归人,湖北人却眼看着楚文化流失。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韩国申请,端午节为韩国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楚文化的永远流失。现在大家越来越不重视传统的节日,孩子们会在父亲节而不是重阳节打电话问候老父亲;连耶稣是谁都闹不明白的年轻人,过圣诞节比过春节还热衷。
  请以“传统节日与文明建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写作提示]传统节日代表了传统文化,它是古代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忽视了传统节日,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割断了我们的文化之根。当前,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加倍珍惜和保护刻不容缓。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而且会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写这篇文章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充分挖掘,体现广度和深度。
  3.[写作训练](过程略)。
  
  单位:甘肃古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