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巧解高考文言虚词题

作者:蔡宏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全国卷I)
  A、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解答:A项中的两个“之”均在动词之后作宾语,故为代词;B项中的两个“焉”,前一个在宾语之后作句末语气词,后一个在动词之后作代词宾语;C项中的两个“所”均在动词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D项的两个“为”均在动词前,其后省略了宾语“之”。答案为B。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北京卷)
  A、庄公死,更立景公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得庆封,负之斧质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后世以为法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解答:A项中的两个“更”均在动词之前;B项两个“之”,一个在动词之后作代词宾语,一个在宾语前置句中,作宾语提前的标志;C项两个“以”一个在“为”之前作介词,其后省略了宾语“之”,一个在两个形容词之间作连词;D项的两个“相”前一个结合语境是“互相”的意思,后一个结合语境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答案为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天津卷)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解答:A项中的两个“于”前一个结合语境不难得出是介词“在”的意思,后一个在课文里是介词“到”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在动词之后是代词宾语,后一个在主谓倒装句中,助词,无义;C项两个“而”均处于相同的句子结构中,均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的两个“与”前一个在动词前,其后省略了宾语,作介词,后一个在名词前作动词“结交”。答案为C。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辽宁卷)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解答:A项中的两个“为”均处于被动句中;B项中的两个“于”均处于动词和名词之间,表对象;C项中的两个“之”均处于名词与谓语之间;D项中的两个“以”前一个结合语境是“把”的意思,后一个其后省略了代词“之”,在课文中是介词“用”的意思。答案为D。
  5、下列四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湖北卷)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答:A项中的两个“以”前一个结合语境是介词“用”,其后省略了宾语“之”,后一个“以”在课文中表原因,是“由于,因为”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所”都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C项中的两个“而”结合语境前一个表承接关系,后一个表转折关系;D项中的两个“之”前一个在动词后作代词宾语,后一个在物名与名词之间是结构助词“的”。答案为B。
  可见,文言文虚词题解题是有规律的,即:
  1、分析虚词所在的句子结构。也就是分析虚词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的前面是什么词性的词,它的后面是什么词性的词,它在句中作什么语法成份;句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用法才有可能相同,否则,用法不同。
  2、分析句式。它们所在的句式相同,用法一般相同;如果所在的句式不同,用法一般不会相同。
  3、注意结合语境。在有几项句子结构、句式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看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
  4、充分利用加点虚词在课文中的用法。将选自课文中的那一句的虚词用法代入另一句,看它与选文的上下文是否相符。
  
  单位:湖北宜昌市小溪塔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