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高考作文话题“脸”的启示
作者:欧阳梅 黄晓明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略)
初看此题,我们发现,这是对高考语文上海卷2003年以“杂”为话题和2004年以“忙”为话题的一个继承。但我以为此题更是一个创新。因为与“杂”和“忙”相比,此题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那种“深、难、怪”的出题框架,审题的难度值有明显降低,考生们应该更有话可说。“脸”所包涵的内在意蕴是异常丰富的。它既可解决作文高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造成的无区分度的尴尬,有可解决作文平庸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从落笔而直接影响整个高考情绪的尴尬。同时,文题材料简洁明了,更有“有关的情境”“相关的问题”等的关键词的提示,给身处紧张考试的学子以清晰明了的暗示,省却诸如“离题”的提心吊胆,让人从容写作,舒心答题。但这些并非是说不需立意、构思,即可急就成章。真正优秀的考生,他会动用联想、创新等能力,跳出“脸”这个表象,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自己过人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写出优于其他考生的佳作。
我以为,本题给我们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六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一:加强观察思考。
观察与思考是人们获取对世界感知和认识的最基本手段。只有勤于观察和勤于思考,我们才能深入地感知时代跳动的脉搏。初识“脸”,我们可以观察它“圆、长、扁、方”等不同的外形,表现出的“喜、怒、哀、愁”的神态表情,脸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引发我们对人物性格或生活态度的思考。这也说明,有了观察就有了“源头活水”,有了思考就能结出智慧的果实。所以,每个考生都要善于挖掘自己及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矛盾点、快乐点和迷惘点。
启示二:增进知识储备。
有同学认为,考前背好几篇范文,以不变应万变,再押押题,临阵磨磨枪,作文就可对付过关。鲁迅先生说:“投机取巧或能胜利于一时,终难立足于世界。”生活、读书、作文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作土壤,是绽放不出作文这朵奇葩的,更无法让人感受文化意蕴和人文精神。以“脸”为例,我们既可观照现实,也可思古之幽情。其实,古今中外的不少名家都曾用他们的笔描绘过“脸”。伟大的文豪维克多·雨果笔下那面丑心善的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格温普兰(《笑面人》)也曾引发过我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毕淑敏的《素面朝天》则更多地是撕下了人们的伪善面具,还人以自然的本相。如此种种,没有平时的努力读书,没有平时的积累储备,“圣贤之心”会与你不期而遇?
启示三:借助联想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双翼。借助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打开写作的思路。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那记忆深处挥抹不去的印记,有亲人的、朋友的、同学的、敌人的脸,有天真的、善意的、冷漠的、丑恶的脸等等。还可以联想到比喻意义上的封面、包装、美容、尊严、城市名片、国家形象等等。或者联想到与“脸”有关的一些熟语和典故:笑面虎;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打肿脸来充胖子;门难进,脸难看;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闻太师好脸上贴金等等。真是不一而足,说也说不完。
启示四:进行哲理思考。
对事物作一定的哲理思考,是人们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必然飞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变色龙”的表演联想到假面具;从熟语“香要搽在脸上而不是抹在屁股上”联想到人的脸部美容和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名片效应”“形象工程”,进而联想到表象与本质,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从京剧人物的脸谱化——以红脸代表正义(关公),以黑脸代表无私(包公),以青脸代表勇猛(杨志),以黄脸代表忠诚(秦琼),以白脸代表奸诈(曹操)——我们可以联想到“千人一面”和“千人千面”的关系,进而谈论“个性”与“共性”。从一张脸,以小见大;从一张脸,谈及做人和窥视社会,真正可以纵横捭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提升作文的品位。
启示五:精选写作角度。
由“脸”而触及的方方面面,可写的东西相当多。要想在考场上出彩,关键还在于如何去精选写作的角度,体现出文章的深度和新意来。要在选材和思维上进行多角度思考,避免人云亦云,最终达到个性化表达。如果平时对戏剧有独特的爱好,并进行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完全可以去介绍或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京剧脸谱,川剧中的绝活“变脸”,抑或具有原始部落独特风味的“傩面具”。这既可见出平时课外的迁移和深厚的语文素养;又能做到构思巧妙,写出独此一份的作文创意。另外,我们也可以在文体上创新,选用寓言、杂文、书信、小小说等体裁,大大丰富作文的形式。
启示六:提高语言修养。
重视作文中的语言,想方设法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是全国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旗帜鲜明的导向。义理、考据和辞章历来是紧密不可分离的。如若“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岂不悲哉?我们知道,如何把话说准确,并在此基础上再把话说漂亮、说精练,说得含蓄抑或深入浅出,这都能显著地表现一个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因此,提高语言修养应是整个中学作文教学的重头戏,甚或是贯穿每个中学生终身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单位:江西吉水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