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纸船》与《金色花》

作者:梁旻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冰心女士在她的早期作品中也强烈地抒发了这种“爱的哲学”,她所创作的诗歌《纸船》正是此期的代表作。
  《纸船——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这首诗创作于冰心赴美国留学的途中。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裴多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冰心这次背井离乡,去他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她所指的巨大代价则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最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而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到“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
  《纸船——寄母亲》就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想象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中。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从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诗句中“从不肯”“总是”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依恋思念之情由来已久,一直就很浓烈,“一只一只”点出所叠纸船的数量多,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思念极深。
  第二节诗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自己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发生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结果并没有使自己灰心,自己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灰心地叠,实际中是否可能,愿望能否实现,这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解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出诗人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中诗人展开新奇、大胆、瑰丽的想象,纸船虽然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入母亲的梦中,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象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点睛之笔即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任何诗篇都不是只停留在语言的表面而是在文章里贯穿着灵魂与精神的理想。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更象征思念母亲的情思。读罢此诗我们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女孩儿坐在船上,独自感受着漂泊在外的寂寞与惆怅,忍受着对祖国对家对亲人的思念,并痴痴地盼望纸船能够带走她忧郁的心声。读文至此,不禁要问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在叠着一只又一只的纸船呢?
  同是写母爱和童真这“爱的哲学”,但冰心的《纸船》的诗歌风格是忧伤而绵长的,而对冰心创作思想有极大影响的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其诗歌风格却是欢乐和活泼的。
  《金色花》选自于泰戈尔的《新月集》。《新月集》中的“新月”是比喻儿童的,预示他们像新月那样纯洁和宁静,美好和纯真。在这一集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各种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犹如春天满园的花朵,鲜艳芬芳,绚丽多彩。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例如在《金色花》中的一小段: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要理解这开篇的句子,就要联系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诗人在《云与波》中写那孩子有一种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之中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不能,因为云和波是如此遥远,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后来他想变成云,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或者他将变成波而他的妈妈变成陌生的岸。故诗人在《金色花》开篇中说,那孩子在欲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以后,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这样他就能隐藏起来,避过妈妈的耳目,然后再作为一个孩子回到她的身边。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计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变成“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诗人进一步展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诚如冰心在《纸船》中运用大胆的想象把对母亲思念的哀愁用一只一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泰戈尔也用奇瑰想象的金色花这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来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呢?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我们既可以从诗中读出孩子对妈妈的爱,也能体会到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正是母爱美如花,花似爱母心。孩子是一位天使,妈妈也是一位天使,一位爱的天使。诗篇洋溢着真挚的母爱和纯洁的童心,是美与爱的结晶,是美和爱的安琪尔。
  母爱也会很深沉,也会很快乐。当诗人把自己对母亲的爱寄托到纸船和金色花上的时候,我们会用一种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呢?冰心和泰戈尔为自己建立了一座爱的殿堂,告诉我们要爱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在这座殿堂里,我们不是来膜拜上帝和真主的,而是来寻找真实的自己。此刻,任何喋喋不休的评论都是多余的,我们只有怀着虔诚的心,默默步入这座殿堂,在爱的星空下,我们除了勇敢地追寻,别无选择。
  
  单位:湖北黄石市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