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自读课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冯玉玲




  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共同的主题,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涉及到的篇目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共200余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读课文,顾名思义,讲读课文是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学习的课文,重点体现老师在教与学活动中的位置和作用;另一类是自读课文,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前者,老师们的态度显然都很一致:深挖教材;精心讲析;字斟句酌;惟恐有所遗漏。甚至不惜增加课时,延长时间。而对于后者,老师们的态度却各有不同:有的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随便读读,老师既不指导也不点评;有的则跟对待讲读课文一样,精讲点拨;还有的如同串讲一般课文一样没有详略之别……笔者的看法是:讲读课文固然重要,自读课文也不可轻视。现谈几点认识和看法,与同仁们切磋。
  第一,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拓展和延续,也是训练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说讲读课文是“源”,那么自读课文则是“流”。有源无流,“源”岂不成了“死水”!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讲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知识正确迁移,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也使“一”的知识会更牢固、坚实,这样就促进了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形成。
  如初中第七册第四单元五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其中《大自然的语言》是卓越科学家竺可桢的作品。文章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抽象的物侯现象浅显化。但学生对此类深奥的东西分析不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引导精讲点拔。接下来有两篇自读课文《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文章以幽默、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克隆知识和生物入侵对人类的利弊,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在精讲《大自然的语言》后,可指导学生按照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四方面进行模仿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同类文体的阅读方式。如此一来,学生不仅知其一还能知其二、其三……
  第二、自读课文是学生自我阅读自由展示的舞台,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要“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全面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不时地播下思考的“种子”在学生中生根发芽,最后达到“收获”的目的。条件许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甚至,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也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自读课文是学生积累知识、迁移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
  有的语文老师抱怨没有阅读资料,不能提高写作水平,抱怨阅读内容不统一,无法进行统一指导点评。其实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整天手捧的课本里。给学生时间搞好自读课文的阅读比漫天书海里找书读要好得多!教师不但要教育学生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体验生活,自己也应该细心查找并利用好身边的一切资料,做到“万物皆可为我用”。例如,讲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推荐学生自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最后指导学生写作《我的母亲》。至此,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一气呵成了。
  
  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