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古代诗词情景结合的几种形式

作者:刘玉坤




  我国古代写诗讲究“造境”,论诗轻“意象”而重“意境”,其实意境就是情与景的浑融妙合。因此,我们读诗,有必要分析情、景,进而深入并体味意境。从课文看,古代诗词曲“造境”时情与景的结合呈现出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一是先情后景,写景烘托。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然后辅以写景。分别时分,正当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把“别难”之情,写得摇曳多姿。
  二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除了篇末点睛之笔,整首小令就是开篇罗列的九种景物。但情蕴景中,“枯藤老树昏鸦”透出萧索,“古道西风瘦马”透出苍凉,“小桥流水人家”透出温馨。何需点化,羁旅愁思在典型景物中就已润满蘸足。
  三是借景抒情。古人在送别诗的结尾常用这种笔法,所谓“以景结情”最好。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马行渐远,孤帆影尽,依依惜别时的惆怅之情可见。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四是移情于景。关于造境,王国维分析过“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关于“有我之境”,他说是“以我观我,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其实是人的感情迁移的结果。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悖反常理,花鸟本属喜悦之物,花开明艳,何以溅泪?鸟鸣啁啾,何以惊心?原因在作者“以我观物”,国破城在草木春,触目满眼皆惊心。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江水夕照本是无情物,但在此时此地的思妇眼里,却成为多愁善感的有情者: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把女子的不幸,表现得多么哀婉动人!
  诗缘情而绮靡,情因景而含蓄蕴藉,读诗不妨分析情、景,且披景入情。
  
  单位:河南固始县南大桥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