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外文言文阅读注意回归课本

作者:刘利华




  文言文的学习,侧重点在于文言字、词、句的识记理解之上,字斟句酌,枯燥单调,有时为某个字的用法或含义分析得焦头烂额,满篇之乎者也,艰深难懂。花了这翻工夫后,有的学生还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何也?较为正式一点的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都选自课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习课本上文言文,结果呢,不考!大失所望,漫漫地形成了学习课内文言文无用的意识。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而特错,学好课内文言文至关重要。课外文言文中大量运用到课内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这是知识的迁移过程。课本上的知识掌握不牢,谈何迁移呢?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好课内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如何做到课内外文言知识的联系呢?下面结合学生资料上的一则练习题加以说明。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①,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②,何如③?”孟子曰:“今有人日④攘其邻之鸡,或告之曰:‘是⑤非君子之道。’曰:‘请⑥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⑦知其非义,斯⑧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在给学生讲解翻译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课本上所学到的相关字词,如:
  ①处的“征”字,意为“赋税”。在《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中,“政”通“征”,意为赋税徭役。
  ②处的“已”字,意为“停止”。在《劝学》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已”为“停止”之意。
  ③处的“何如”一词,意为“怎么样”。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曰:‘赤,尔何如?”中,“何如”为“怎么样”之意。
  ④处的“日”字是名词做状语,意为“每天”。在《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日”是名词用做状语,意为每天。
  ⑤处的“是”字,意为“这,这种行为”,代词。在《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中,“是”为代词,这。
  ⑥处的“请”字,意为“请让我们……”在《勾践灭吴》“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中,“请”为副词,请允许我,请让我……
  ⑦处的“如”字,意为“如果”,表假设。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中,“如”为“假如”,表假设。
  ⑧处的“斯”字,意为“则,就”。在《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为“则,就”之意。
  上面所列举的这则材料,只能说是“可见一斑”,利用课内外文言知识联想法,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让学生知道课内文言文的价值所在,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一个文言字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联系上下文注意辨别这个词在此语境当中是否与已学过的某篇文章中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还得需要一双慧眼。如上面例文中的“兹”为“年”之意,在李白诗歌《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兹”是代词“这”之意,指此地。运用课内外文言知识的联想,同时还可以积累一词多义现象,夯实文言文功底。
  
  单位:湖北宣恩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