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蔡成兵




  不能从情感层次上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这成为语文教学高投入、低收获的主要因素,也成为农村中学新一轮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最大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思想,高举人文大旗,在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文关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因循守旧,照搬教参,对课文应当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以自己对文本的探究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才有个性,学生才能从中学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东西。要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意识,赋予学生说“不”的权利,给予他们说“不”的勇气,是语文教学凸现人文性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敢于说“不”。
  信息获取途径的多元化,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当走下“神坛”,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这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在此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直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这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抒发情感。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中凸现人文关怀。这里我借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结束语:“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单位:江苏如皋市薛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