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与疏堵

作者:于翠玲




  亲和施教成效显著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文学即人学之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把握好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再通过教师的正面形象,吸引、感染学生,理想的课堂氛围即可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素养,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他把人的情感素养比作调准了弦的小提琴,认为只有调准了弦的小提琴,才可以演奏。事实也正是如此。例如:笔者在引导一名厌学、落后的学生时,用经常、反复的情感交流,并伴着轻松的设喻,让学生明白:昨天好比证券,今日就是现金,而明天只是支票……
  经过缓缓疏导,该生终于顿悟了。她说:我要今天,因为它是“现金”……
  在亲和性的施教中,这名学生一改常态,逐渐学会以礼待人,按理做事,顺理成章。由原来的出口不逊者,变成了班级的骨干。由此可见,如果教师都能从心灵深处贴近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让学生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那么,良好的道德感便会由此培养而成,学好语文,则不在话下。
  
  求全责备 教学两难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师长,都应具有“善良的情感”,因为任何的责备求全和试图用“堵”的方法来制约不良行为的反面教育,都会是徒劳的。
  因此,无论思想教育还是课堂教学,都应该体现:教育是有情感的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效率和记忆力的提高。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教的这门课。通过实践可以证明:教师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溃乏,是导致学生不好教育的重要原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对其寄予希望,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并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为满足需要去努力。若教育者,只想采取依仗权威或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形式,来强行灌输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教学内容,将会适得其反,“堵之”往往无果。
  
  尊重平等 水到渠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尊重需要”则属于较高的层次。如果我们把学生仅仅看作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自然就没必要进行情感教育了。而如能真把其当作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主体,则一定要尊重他的人格,与其平等地交流,促使他产生内心的积极体验。若要培养一种慎独、自省、且具有相应的自觉能力,则较为容易。
  例如:笔者在一次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个小活动,偶然发现了一位“善说”,却以“不会讲”为借口,回避提问的学生。于是,老师既没有直面批评,也没有讽刺、挖苦。而是以疏导的方式积极调动,并指出:这位同学若今天能回答了这个问题,定会取得十分理想的好成绩。如果真的“不会说”,老师可以给一次机会,下次再讲。做出这样的决定后,老师又进一步分析了她的问题所在,指明了这种做法的不足之处。同时认定:凭着她的聪明,保证会悟出老师用心良苦之理。作为教者要时刻牢记:注重情感教育,不等于放纵护短和迁就,要严而有“度”,严而有“法”才是。经过瞬间的反思,这位同学主动举手,要求发言。在老师信任、鼓励的目光下,她真的是表达流畅,谈吐自如,其成绩令师生欣慰。教学实践再次证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对学生以诚相待,尊重信任他们,学生的心灵之窗才会打开,教育教学才能奏效。
  
  单位:黑龙江哈尔滨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