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
作者:赵玉琴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像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学科) 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知识之间有明显的阶段性。小学学习修辞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中学亦学,而大学亦考。语文知识必须在若干册课本(一般是六册)学完之后,才能按照文章题材分门别类,梳理出一条较清晰的线索。语文学科的知识是分散在每一篇课文当中的,任何一篇语文课文,都包含着若干的语文知识,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知识的平时整理和积累。近几年,我连续教了几届毕业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如果学生进入毕业班才来系统地整理语文知识,那就为时已晚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复习,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差强人意,很不理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注重语文知识的平时梳理和积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收入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要学好语文, 就得有一定的知识作为依托。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广博, 学习理解起课文就会越迅速。相反, 如果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平时积累,学生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起新课文来便会一知半解,或偏重单一,又怎样去吸取新的知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呢?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把学生引导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再积累知识,再提高能力的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上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归纳出以下方法和途径。
一、平时教学课文,帮助学生及时归纳,整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既是单元知识的“例子”,本身又包含若干语文知识,只不过这些知识是分散编排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及时归纳、整理,让学生储存在头脑中。这些知识包括课文中的文学常识,语言知识,逻辑修辞等。积累的方法是教学每一篇课文时,指导学生将必须积累的知识从课文中及“导读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和配套的练习中挑选出来,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归纳整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笔录。我所教的学生,尤其是初一年级学生, 在第一堂语文课中,我就再三强调要求他们准备一个厚厚的课堂笔记本,准备记录三年所学的语文知识。比如第一册初学小说时,我必须明确具体介绍小说三要素,要求学生记录。以后再次讲学小说时,我引导学生温习以前记的笔记,在此基础上再介绍如何分析人物,情节,环境等,这就是在“温故”的基础上而“知新”。课外补充介绍小说时,再次强化记录。又如我今年第一轮教学的新教材,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起初我们学了几篇,学生有种畏难情绪,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北。我改变了方法,挑选了一百个成语,像“学而不厌”“兵不厌诈”“不亦乐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亡羊补牢”等,并让学生解释这些带点的字,让学生积累学文言文的基本常识,每次学文言文前让学生复述积累并用符号表示出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知识,我和学生一起把不能逐字逐句翻译的句子找出来,结合上下文,看怎样翻译才顺畅、通达。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文言文的句法特点,学生日积月累,聚沙成塔,仅在进行期中检测前学生就已积累了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特点。一年下来,这样就是普通班的学生也初窥门径了,对文言文也产生了兴趣,还特别喜欢学习,成效显著。我认为有效的积累既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逐渐加深了学生的认识,而且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扩大课外阅读,做好延伸式积累。语文学得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课外阅读占了优势,这样他们知识面广,头脑灵活,语文的阅读便迎刃而解。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在课外阅读中要与知识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把听说读写与看想密切联系起来。
我的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每天看或听“新闻联播”或“时事要闻”,要求每个学生尽量订一份文摘性报刊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性杂志,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这些文摘报刊已由编辑精雕细琢过,可以花少量时间获得较多信息,适合学生在课余时间积累知识。老师也会在学生的随笔中交谈,有意向学生传授自己读书的深切感受。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各科作业相对要少,引导学生阅读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也会在每周的借阅时间前的语文课上,向学生及时推荐具有时代可读性并结合教学的美文。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自初一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平均借阅十五本。有的学生还会主动到书店买些自己喜欢的读物。另外利用寒暑假,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原著,如鲁迅、茅盾、老舍、巴金的作品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等,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推荐外国文学名著,课外阅读要防止消遣式阅读,因此,一般要求学生订出阅读计划,做好摘记,(包括书名,作者,阅读时间,章节内容,体会感受等)收集名言警句,美词佳句,精彩语段等;对重点读的书籍或重点篇章(比如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要求写读后札记, 开学后要求学生每天抽课前五分钟时间或复述故事情节,或复述精彩的片断,教师进行点评、概括、归纳。这几年的新教材考试名著知识,我的学生都胸有成竹。
三、教师精选传授,搞好针对性积累。学生的自学积累和归纳能力是有限的,有必要教师动手,精选一部分课内外难以遇到的语文知识:一是与语文有直接联系的知识,如课本中重点作家的生平事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学典故等;二是学生难以查找,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三是容易混淆的一些知识。例如容易混淆的字词,短语,标点,修辞,文体等知识。例如说明方式和议论方式的异同,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的异同,说明的顺序和记叙的顺序的异同。精选出来的这些知识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传授给学生:一是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分析讲解的过程中介绍;二是利用预习课及复习总结课,一天学一点,长期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每一册书学完之后,我都用两三节课的时间按本册书的重点知识归纳整理,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妥善保存。比如第一、二册书,按汉语知识(成语集汇,诗词名句),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来分类摘记;第三、四册在此基础上相应增加文言文的词法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和句法知识(判断句,宾语前置等);第五、六册再逐步加深。这样可以使学生从笔记中既能认清了每册书的知识重点,又能掌握每类知识的系统,学习时有章可循。
四、重视迁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以致用。积累语文知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搞好语文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是给学生打下坚定的知识基础,为培养语文能力清除障碍;要尽快地使知识转化为理解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是通过三条途径来做好这种转化的。首先,将这种转化有机地贯穿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时多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总结课文的艺术特色,写作技巧时,常以一些简洁而有特色的文章为范文,要求学生仿写;在亲自动手中掌握技巧, 构思布局, 以提高其转化运用能力。其次,常进行单元检测及训练,考察其综合掌握的能力。第三,辅导学生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例如,利用早读课二十分钟背名言警句,情文并茂的散文,小说经典文段,诗词名篇等,当学生烂熟于心时,他的语文素养就在潜移默化中酝酿了,教师及时检查督促,只要日积月累,坚持下去词汇量就会逐渐增大。“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写作时还怕没有“货”吗?再如积累富含哲理的句子:除了滚瓜烂熟地背诵,我还要求学生在写作中特别是在结尾要有意地运用进去,及时反馈,使学生背诵不再机械,死记硬背,为完成任务而背诵,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识记运用能力;利用归纳梳理某些语文知识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假期课外阅读时,必须做好读书笔记, 从中训练培养他们的鉴赏评价能力等。
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上方法虽说只有两届,从短暂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效率要提高,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好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梳理。只有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将知识顺利地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单位:浙江宁波北仑联合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