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演示法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 琼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深刻地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古人特殊的思想观念他们还不是很理解,还无法正确地跨越古代和现代的时空差距,将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由于时代相隔太远,学生对于当时的历史、器物、服饰、风土人情等的理解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不利于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和一致,阻碍了审美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信息的把握,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弥合古今文化距离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文、声、色并茂的教学信息,介绍时代背景,再现当时的风土人情、服饰器物,摹拟古典诗词唤起的种种意象,达到初步的审美感知。这种方法虽然形象直观,但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自由创造性是美的本质,也是美感心理的特质。艺术欣赏要达到自由创造的境地就必须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的作用。莱辛说:“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想象的自由创造活动,为审美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单纯的审美对象通过欣赏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显得充满诗情画意、生动传神。欣赏者根据文字材料提供的互不联系的意象,调动头脑中存储的表象材料展开想象,使不同意象叠加,各种感官感受交织,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创造出生动鲜明的新形象。这个新的形象比那些意象的简单相加之和更丰富,是书面化的无声文字展现的有声、有色、有形的生动图景。人们进行审美欣赏活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虽然这种创造是一种二度创造,但通过训练,可以使个人自由感受的创造性心理功能不断提升,可以使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是在充分发掘祖国语言文字形、音、意优美的审美特性,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认知思维的能力。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引导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可以这样操作:引导学生想象——演示课件——学生评价——反思。
  首先,让学生根据古典诗词的文字材料提供的互不联系的意象,调动头脑中存储的表象材料展开想象,创造出生动、鲜明、丰富的新形象。然后,教师将预先制作好的课件演示给学生。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指出哪些画面生动形象,哪些画面不符合诗歌展现的意境,需要改进,为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体验的生动形象,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和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会逐步加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在课件中设置失误,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探索。
  比如讲授《雨霖铃》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原词文字材料的意象运用语言展示画面。学生根据这些意象调动头脑中的内在图示充分展开想象:有的学生用第一人称热烈地表达忧伤、缠绵,有的学生用第三人称冷静地渲染离情别绪,有的学生写成叙事抒情散文,也有的学生运用蒙太奇手法组接几幅画面,然后出示画外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不同学生的发言,补充着词的意境,丰富着其他学生的美感体验,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这时我展示出课前准备好的CAI设计画面并加之配乐朗诵请学生欣赏,要求学生看过之后与自己的体会相对比,指出与自己体会不同的地方。这样,在一个小高潮上又掀起了一个新的小高潮。有学生指出我运用埙配乐,那呜呜咽咽的前奏听起来虽然悲凉,但似乎像在看《聊斋》;也有学生认为“执手相看泪眼”不应该用动画效果让男女主人公两两相望,而应该忠实于原作;还有学生认为“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应该考虑到女主人公是个青楼女子,展示的画面不应该是仕女行乐图,至少应该有几个男的点缀其中才符合她的身份。指责最多的当是我之前有意将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的经典动作画面放到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画面中。他们认为虽然玛丽莲·梦露的这个动作风情万种,但与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文化风格不相符,而且也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如果以一古装男子凝神远望想象心爱的女子对自己的深情或直接显示女主人公支颐蹙眉、形容憔悴的形态,这样更符合诗境。我顺势点拨:可见想象与联想不是瞎想、乱想,而应该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风格,切合原作的感情基调。
  在这一过程中,作品的文化风俗、时代特点被理解了。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既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同时创设了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平等交流,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可谓一举三得。
  
  单位:武汉市三角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