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如何有效加强读写训练

作者:陈 冰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既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又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一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丰富积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质、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内的阅读仅仅是学生阅读的极少一部分,我们特别要注意培养的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认真细致的工作。
  首先,必须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使阅读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新教材的每册课本都在附录部分列出了该学期应该阅读的名著书目,可见,课外阅读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学业负担较重,加上考试的压力,容易对课外阅读产生畏难心理,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一拖再拖,最终使课外阅读变为空谈,只有计划而没有实际行动。因此,改变学生关于阅读的观念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的做法是先改变学生“阅读名著要有专门的充裕的时间”的想法,要求他们每天抽空读书,但不规定阅读时间,不规定阅读数量,总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唯一的要求是“必须读”。
  其次,大力宣传读书的乐趣和作用,使阅读成为学生课余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一次我在布置假期阅读任务前,给学生读了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吴燕关于她自己阅读经历的文章《一个人的“圣经”》,文章用优美的文笔介绍了自己阅读名著《红楼梦》所带来的精神慰籍。文中写道:“泪住了,心静了,我好似从梦中睁开眼睛,周围熟悉的景物彷佛一下子焕发了神奇的光芒,我自己不再属于自己,魂儿彷佛腾空出窍,一刹那,澄清而神圣。”……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心驰神往,没想到读书还可以带来这样奇妙的感受。结果假期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我谈他们读书的感受,让我分享到他们读书的乐趣。
  再次,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只要是健康的作品都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来读,同时多推荐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的、容易引起他们共鸣的优秀读品,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等,特别是我们介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更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挑选一篇精读,写读书笔记。这样每天坚持下来,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使读书成为了他们的一种需要。往往是前一期刚读完,便催着要下一期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就能帮助他们发现读书的乐趣,加强阅读效果。
  
  二
  
  与课外阅读相比,写作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提起作文,学生就头疼,总觉得无话可说,勉强写出来了,也是老生常谈,题材陈旧,缺乏新意。
  要摆脱这种困境,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相似,首先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写作的冲动,并以此为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首先推荐学生读一些感情丰富、表达细腻的文章,其中不乏学生的优秀习作。然后让他们谈感受,主要是找出别人写得好的原因。进而明确: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作者有感而发,用“心”去写,写自己的“心”,这样才可以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所以,要让学生相信:只要我愿意写,就一定能写好。这样,他们才会有创作的欲望。
  第二,从改变写作题材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让他们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读书笔记。总之,不规定写作内容,这样,他们才会各抒胸臆,尽情发挥。同时,我还从网上下载其他学生的习作集让学生欣赏,在分享别人的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自己也可以写。因此,学生都准备了一个漂亮的本子来写作,并为它起了一个特别的、有诗意的、能表现自己文章特点的名字。有的同学兴之所致,还为自己的集子写一个像模像样的序,在扉页画上装饰画,美轮美奂的,一拿起本子就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翻开本子,里面有他们对生活的看法,虽幼稚又颇有见地;有他们的心里话,充满反思和期待;有读书笔记,充满了感悟和智慧的闪光。不再生硬呆板,不再无病呻吟,不再空话、套话连篇。当他们从写作中找到了乐趣,就不会再害怕作文了,反而把它作为自由表达思想的天地:记叙自己的见闻,宣泄自己的情感。
  第三,在学生“随意”选择题材、信手拈来地把笔写顺,克服了对写作的畏惧情绪并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就适当地布置一些命题作文,并有针对性地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进行指导,提高学生作文的层次。而他们的多次获奖,就说明了他们的作文水平的确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同。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抓住阅读、写作这两个重要环节,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单位:广东东莞中学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