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被动与被动句

作者:刘 琦




  最近讲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有一个句子“戍卒叫,函谷举”,这个句子一般都看成被动句,翻译成“戍边士卒一声叫喊,函谷关就被攻占了”。这里虽然没有任何词语能够翻译成“被”的意义,但根据上下文的文意,这个句子必须翻译成被动,这种被动句可以叫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或“意义上的被动句”,也就是说“被”字是翻译句子时根据文意加的,而其中的“举”字应该翻译成“攻占、攻取”等义。但是,跟随课本的非常权威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文言文必读(必修3—5册)》(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设计的习题却把“举”翻译成“被攻占”,也就是说这里把“被动”看成是词语的用法,而不是句式特点。无独有偶,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语文卷的文言文试题第1l题也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是有关“田单”的一段文言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答案] C
  答案告诉我们,A项中的“拔”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里也把被动看成是词语用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不禁要发问:“被动”到底是句式特点还是词语用法?
  首先,文言文中,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里陈述的都是句式的特点,而不是词语用法特点。
  其次,文言语法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很重要的两项学习内容。前者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用于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于名词,数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后者包括判断句,省略句,疑问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被动句等。也就是说传统上都把“被动”归为句式特点。
  再次,被动句本身也有很多种类型。
  1、用“为”、“为……所”表被动的
  例(1)六国与秦皆诸侯,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吾属今为之虏矣
  以上两句中的“为……所”“为”都翻译成“被”。
  2、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这几个句子中的“见”“于”“见……于”都翻译成“被”。另外,还有用“被”“受”等作标志的被动句。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被动句,它本身大都有能够翻译成“被”的词语作为语言标志,而且这些标志相对还是固定的,所以,在另一类被动句中,也就是我们要探讨的没有任何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中,实际上是省略了能翻译成“被”的标志性词语,就像在“戍卒叫,函谷举”中,实际上是在“举”字前省略了“见”“为”等表示被动的词语(省略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与“戍卒叫”构成协调的句式)。所以不应把“举”字翻译成“被攻占”,因为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被动句式的特点,而且如果硬要把“举”字翻译成“被攻占”的话,那么我觉得“被动句”这个称呼应该改一改,应该叫“被动用法”,就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那样,但事实上这么多年好像没有听过“被动用法”这个称谓。同样,上面所举的2001年高考题11题的例子中的“拔”字就应该翻译成“攻取”,在翻译句子的时候再加上“被”就可以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被动”应该是句式特点而不是词语用法。“被动句”不应该被“被动用法”或者是别的什么称谓取代。
  
  单位:山东荣成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