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将提问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

作者:周邦清




  质疑答问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主要形式,“人人参与学,人人主动学”是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标志。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有一个明确目标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问”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价值至少有三点:一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提问可以变枯燥的讲授为活泼的探讨。如教应用合同课,就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设问,加强设问的针对性,诱发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把死板的知识传授变成活生生的能力锻炼课。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坏教师奉献真理,好教师教别人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此我借用一下,“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问自解。提问设疑的目的是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究新知的欲望。标新立异的提问——新颖、生动、有趣味性,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二是激活思维。语文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问是激活思维的关键。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就提出要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究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三是激进教学。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提问是教法与学法的互相碰撞、适应、启迪;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疑密切相关,互为依存,成为教学的整体,提问和释疑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风景。教师的提问制约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学的主要目标前进;同时,学生的疑惑又影响着教师的提问,不断调整问题的深浅窄宽,调整提问的频率和数量,以适应学生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设问,提问中等程度左右,既引导差生,又推动好生,达到整体提高。借问提问,活跃思维,而且也真正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师生在课堂中的悬疑置问,使得教学过程高潮迭起,波澜起伏。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教师提问的过程,更要有学生提问的过程。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心理特点、掌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更重要的是必须鼓励且指导好学生“提问”。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加以指导,实际是教与学之间的有机接轨。现实中,我们的教师总是责怪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即使提出个问题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样就扼杀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形成恶性互动:学生不敢问、不愿问,最后也问不出什么问题来。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学生发问,开展“提问”竞赛活动:课内5分钟的个人提问、课前的个人笔问、小组讨论发问、同桌间的互问和全班推荐好问题。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可使提问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我们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发问的积极性,创造出发问的情境来。之后,再对学生的提问加以指导。我认为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要从下列四个方面加以引导,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提问思维素质。
  一是课堂提问要有导向性。提问的导向性就是朝着某一目标思考,让思维从分散走向集中,使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讲《小麻雀》,先让学生找出表地点和时间的词语,引导学生提出“如按地点转移分段,该怎么分?”、“如按故事发生的先后情节分段,又该怎么分?”设问分别从时间、空间两个标准来划分段落,不仅作了一题多解,更把记叙文的基本分段方法教给了学生。设疑和解疑,教法和学法找到了接轨点。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和巩固旧知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有明确导向性的提问。
  二是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的启发性就是能拓展思维的空间,开启思维,引起许多奇特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如学《爱莲说》可以引导学生问“社会上哪一类人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把阅读和做人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尽快完善学生,熏陶思想。
  三是课堂提问要有限制性。提问的限制性就是要有积极的限定思维时间、空间和具体对象。信口发问是提问的大忌。课堂中的提问应该是沟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的通道,是通向探索未知的桥梁。信口发问就可能使学生思维阻塞,甚至误入歧途。
  四是课堂提问要有批判性。提问本身就会有提问者的主观色彩。提问者个人的主观性隐含在自己的提问中,而不直接说。带着批判的观点提问是创造之所需。哥白尼、爱因斯坦、牛顿……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对前人的批判性质疑发问。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法,我之所以要旧话重提,老调重弹,是因为现在一提教学改革就要否定一切传统,似乎得置之死地方可后生。其实,“提问”教学法历经数千年仍能存在着,自有其价值点。“提问”教学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新时代,我们要赋予“提问”教学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真正将“提问”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
  
  单位:湖南安仁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