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尼斯湖怪被抓住啦》教学案例
作者:王能水
[教学反思]
以上是课堂教学实录的一部分。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把教师定位在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首先教师从“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这么多人轻信尼斯湖怪的存在”作为探讨的切入点,最先回答的学生紧扣文本关键词“轻信”二字回答,教师于是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分析人们轻信之因:迷信心理;从众心理;盲从心理;猎奇心理。进而引导学生再从文本解说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笃信科学,勿轻信传言,再深入一步,我们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事实求是,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因而达到了学习这篇课文第一点收获:树立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答问准确,说明引导得法。我想互动式课堂教学应从激发兴趣入手,在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从而达到明事悟理的效果。
其次,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境地——学会质疑。即让学生回归文本,就文中内容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显然A生提出的问题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而B生的解说也只是从水怪的生理角度回答,来切入问题。于是A生反驳,再从文本找依据:近60年来,也许更长时间,为什么只是30只?C生回答:这则消息来源一份小报(言下之意,小报不可信)。D生针对C生的回答,提出异议:难道小报消息都不可信?在A、B、C、D四生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我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看文本;课文中第一节有一个词语可以回答,找找看。于是E生迅速找到了“据说”一词,我随后引导学生明确说明语言的准确,随后引导学生看课文本第二节的数据说明,说明科学家的质疑是有依据的。事实上,当A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心里也很慌乱,不知如何引领。一边在听取学生争论时,一边扫视前后文,同时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当B、C、D三生的回答都不能让A生服气的时候,我发现了文中的几个词语:估计、可能、据说,一个答案在我心中产生了,只有引导学生从语言准确的角度方面品析,才能让学生接受,同时正符合教学设计的目标:品味准确的语言。如果按B生的回答去思考:60年生30只,即2年生一只?生出的水怪都是公的呢?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问题了,显然问题在课堂上找不到答案,语文课堂变成生物课堂,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如果按C生的回答显然认识问题太偏激,没有讨论的价值。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者如何运用,我有三点思考:第一是在什么条件下进入?应从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入,体现学生心灵的渴求,智慧火花的闪现。第二是如何引领展开?可以是紧扣文本,抓住问题实质;可以是拓展思维,求同存异;可以是启迪发现,求真创新;可以是联系生活,动情悟理。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法来引领学生展开讨论的。第三是达到什么效果?上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三生”课:生态语文课、生命语文课、生活语文课。我在教读这篇课文时,从文本出发提出问题,再从文本的内容和语言中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延伸嫁接,去耕种其他学科的责任田,这就是上“生态语文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出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这就是上“生命语文课”;把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这就是上“生活语文课”。
单位:湖北咸宁市温泉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