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的利与弊
作者:胡 蓬
综上所述,教师应对语文教学中“拿来主义”的利与弊有清醒的认识,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曾谈到:“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任何艺术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要想被语文课堂教学所接受,也必须经过这样一个“为我所用”的占有、挑选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它们都无法不经实践的检验、辨别与改进,拿来就用。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最优化,教学最优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使用哪种媒体和手段,而在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如果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依然以落后的教学理论作指导,采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那么就从原来的教师的人灌变成电灌或人机共灌。”(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依托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明确语文教改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有选择地吸收、融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及其他艺术互为补充、优化组合,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
理性地讲,任何手段的运用,不论其功能多强大,只是为语文教改提供了一种可能,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包揽一切,喧宾夺主。对它过分的依赖,反而会失去人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上各自的角色定位,学生的主体、教师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优秀教师理应“善假于物”,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征,选择最需要、最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或创设情境,或学法指导,或学习点拨,或人机交互……“拿来”与“引进”不再是在课堂上到处开花,面面俱到,而是课堂上的一个或几个兴奋点,兴奋学生的思维,兴奋教师的教学,使平淡处生奇,使无疑处生疑。“拿来”的内容也不再停留在课文的阐释、资料的展示、方法的罗列等低级阶段,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多方解读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跃的,更是有目的的。如此,“拿来”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才能充分显现,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才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神奇力量去构造气韵流转的人文环境,使学生透过科学的眼睛去体验、去感悟,体验生命的情意,感悟生活的多姿……以有限的信息唤起学生无限的求索与创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单位: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