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因文解道塑造健康人格

作者:杨 军




  “因文解道”,是一种教和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时,挖掘古诗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道义精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内化为学生的德行操守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的人格教育是隐形的道德教育,其内容必须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挖掘、提炼,并随教学运转过程点滴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感染、得共鸣、获启示,并且将之内化为自己的德行操守。
  
  一、品词析句,领悟深意
  
  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中心句、关键句,作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以揭示蕴蓄于作品中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领悟深藏于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
  古诗文中词义寓褒贬,即使一些称谓,也是很有深意的。如《五人墓碑记》中,把“魏忠贤”称为“魏阉”、“大阉”,称其爪牙为“阉党”;而称“周顺昌”不称其名而称其号为“蓼洲周公”,称五人为“志士”。这种称谓的差异就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的褒贬寓意,而作者的观点在这称呼中也得以凸现。抓住古诗文中这样的关键词句,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会较快地领悟作者独运之匠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打下了基础。
  
  二、整体把握,点滴渗透
  
  人文内蕴的发掘,就是把能体现作品不同凡响的人文理念从芜杂的泥沙之中淘洗出来,使之成为学生构建精神家园的砖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阅读的整体性,使学生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把握其精神实质。
  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高中教材是从“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入手编写的,没有着力揭示文章涉及的深厚人文内蕴,没有探究作者著文的更深层的用心,缺乏对文章及作者的“整体”认知。
  韩愈“是个地地道道的儒者”,他的一系列论著如《原道》、《原人》、《原毁》、《行难》等,贯穿了孔孟学说的精神主线。韩愈自视为孟珂的传人,宋代有影响的儒者柳开也说儒道是“孔子、孟珂、扬雄、韩愈之道”,把韩愈与孔孟并列。也正因韩愈具有强烈的儒家传人的意识,他才冒着生命的危险披逆鳞挺身驳斥佛老护卫儒学,他的这种舍身殉道精神正是他著文立意高远磅礴大气的内在原因。因此,避开弘扬儒学这一基本创作思想,就无法真正理解韩文。
  韩愈写作《祭十二郎文》,既是伤悼老成,又是儒学传人对宗亲、对后人、对人际关系等理念的一种宣泄,是亲情观念的“现身说法”。我们可以把韩愈的这篇文章看成是为当时及后世写下“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的范文,是作者人际关系理念的剖白。因此,学韩愈之文,应学韩愈始终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心,学习他注重人际交往、注重精神生活的人生态度,学习他内仁外礼的处世原则,而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初步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的浅层面。
  教材中还有很多这类的古诗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帮助学生认识作家,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从而产生敬慕的感情,乃至在行动中去实践。
  
   三、诱发情感,以情动人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走进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感情的桥梁。
  
  1、教师要融情于文
  要把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与现代学生的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文的境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特定的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体现的艺术境界中。
  如:《五人墓碑记》充溢着悲愤之情,教师讲授时也应或悲或愤,直至慷慨激越;《项脊轩志》蕴含着思念追悼之情,讲授时或沉痛,或悲戚,或低徊缠绵,甚至含泪盈眶。当激昂或悲痛的感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必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2、注重诵读,体验情感
  学生在诵读中能够进入古诗文意境,从中得到启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能使学生耳与心谋,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表现形式适合于诵读,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全文以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涵泳吟诵之中渐渐体味出作品淡远潇洒的风格,理解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和
  谐交融,而不必让学生拼命地把文章翻译成味同嚼蜡的白话文。
  
  四、比较阅读,披沙拣金
  
  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视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水平,陶冶情操,达到塑造人格的目的。
  为了做到古今互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相互参照着阅读。学习《勾践灭吴》,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国语·越语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吕温的《读〈勾践传〉》诗以及郁达夫的游记《杭州》等。这样参照着读,学生可以读出勾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不屈精神,这是文章的原有之意。同时,学生还可以受郁达夫观念的启发读出勾践亲尝粪便、使用美人计等诸手段给民族心理的生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文章应有之意的合理延伸。
  
  五、褒贬人物,审视人格魅力
  
  褒贬人物,审视人格魅力,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
  如,教学《报任安书》时,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挖掘这篇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体验司马迁的人格魅力。朝廷正义感的失落,官场的世态炎凉,忠心的不被知遇,处境的卑微低下,身心的奇耻大辱等无不是司马迁对悲惨生活的控诉。证明自己的人格尊严,净化自己的心灵世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
  斗,转悲怆至崇高,这,就是我们从悲剧英雄司马迁的内心独白中读出的人生意义。
  
  六、采集名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1、运用名言名句进行道德良知教育
  古诗文中隐含着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后人以启迪。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可以使学生养成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讲奉献耐贫寒的良好品质。
  
  2、运用名言名句进行爱心教育
  李密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韩愈的“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等都是亲情的外露。运用这些名句启发学生体验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对于中学生,我们有必要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家人的道理,以此为起点来培养他们的爱心。
  
  3、运用名言名句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运用名言名句,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满足于一知半解,骄傲自满。有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情绪时起时落。这时用“满招损,谦受益”,“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经一番冰霜苦,哪里梅花放清香”等名句教育学生,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4、运用名言名句进行挫折教育
  苏轼从牢狱中走出来到了偏僻荒凉的黄州,他的精神世界却得到了升华,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取得了创作上的大丰收;杜甫一生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他不以己念,关注民生疾苦,看到“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辛弃疾、陆游等爱国作家,不被重用反遭陷害和打击,只能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廉颇老矣,凭谁问,尚能饭否?”,可他们并没被击垮,身处逆境的他们都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用这些名句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遇到困难之前,就让他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5、运用名言名句进行情感教育
  中国古诗文中的名句,诗情画意之浓、语言之优美清灵、意境之幽深阔大、内容之深厚有力,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必将会产生很好的熏陶,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培育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学生沉浸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中,当学生陶醉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幽静中,当学生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震撼时,当学生被“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激愤时,当学生受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染时……作者的情感也就慢慢地在学生的心底产生共鸣,诗人们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一行行诗句越过千年的时光隧道打动着学生们的心。
  学生人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人格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是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仍然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在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融会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高中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健康人格。
  
  单位:湖北襄樊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