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课前演讲——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 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课前演讲,这种做法对扎实有效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大有裨益。就一堂课45分钟而言,学生的听说也仅限于回答问题、讨论探究等有限的时间,显然不足以完成语文听说训练的教学任务,而课前演讲则能以训练的广度和密度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下面谈一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演讲的实施
  
  l、选题
  师生共选演讲题目。由于受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初中生演讲的题目要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他们真正有话可说,能讲真话,能讲出真情实感。教师可让学生提供候选题目,然后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来确定,也可让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尽量使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并注意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能力各年级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合拍。如学生提供的《自我介绍》、《我的一家》、《我的爱好》、《我最喜爱的……(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假如我是……》、《介绍一则新闻》、《这种事不应该发生》等,其中《这种事不应该发生》议论性较强,宜放在初二下学期。我们的试验表明,只要选题恰当,学生就有话可说。
  
  2、演讲
  每天每节课前3至5分钟由两三个同学演讲,按学号依次轮换。演讲的要求应由低到高,先要求同学们做到语音清晰,能让同学们听明白;态度自然,目视听众,避免不良的习惯(如抓耳挠腮等)。在全班同学基本达到这些较低层次要求的基础上,再就中心、条理、语调、情态等方面提出较高要求。
  初一新生一般从《自我介绍》开始,使他们敢上讲台,有话可说。许多同学颇感新奇,先在家中拉父母做听众,或独自对着镜子做排练,因此成功的机率较高。首次成功演讲带来的喜悦为今后演讲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只要持之以恒,初中三年内学生的说话能力势必普遍得到提高。
  
  3、学生评价
  演讲结束后,随即由后一学号的同学对演讲进行评论。这既是再一次的说话训练,又是对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评论者必须听出演讲的中心和要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评论。一开始教师应规定评论的内容,如语音、语调、语速、仪态可作为一个方面,演讲内容可以作为另一个方面,包括介绍事物是否抓住特点,发表意见是否有理有据,讲述见闻是否真实感人等,力求使同学们的评价言之有物,而不是简单地评论演讲好或不好。当大部分同学学会基本的评论模式后,要鼓励评论者跳出模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甚至可以反驳演讲者的观点。评论的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不宜长,亦不宜过短。
  
  4、教师点评
  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能切中要害,此时须老师出场加以适当的点评,主要从肢体表达、声音表达、语言表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情感态度”。教师的点评鼓励为主,以肯定成绩为主,话不在多,而能画龙点睛。教师不宜充当裁判,贵在要言不繁,给学生以启发。
  
  二、课前演讲的成效
  
  课前演讲不占用讲堂时间,但意义很大。不但增加了听说训练容量,而且切实培养了同学们的听说能力,还带动了学生综合能力乃至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通过三年循环往复的课前演讲,许多同学成为乐于演讲、善于演讲的演讲者。有位女同学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眼睛盯着脚尖,不敢正视听众,说话结结巴巴,一紧张还忘了许多原先准备好的内容。到了初二下学期,她已经能够用目光和听众交流,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全班同学的听说水平、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前演讲还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了介绍一则新闻,同学们注意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关心时政,从生活中处处学习语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找资料,搜证据,力求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每一次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都是对同学们心灵的陶冶。当然,同学们思想认识上的偏颇也能被老师及时发现并纠正,这样课前演讲又成为德育渗透的一种契机。
  
  单位:山东临沂市蒙阴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