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

作者:邓峻峰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让学生回归真本性、真性情,把做人与作文紧紧联系,让学生写生活、写自己。在作文中审视自己的做人,在做人中悟出怎样作文,真正达到文者气之所形,把德育化于写作的过程。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组一个摄影者拍到的有关两只家燕的感人图片,一只家燕被疾驰的汽车撞死了,另一只家燕悲鸣着试图振翅施救,一次又一次……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摄影者讲,他自己已经拍摄不下去了,怕那只不愿离去的鸟儿再受到意外,便将那只已逝去的鸟儿挪在路边,那只鸟儿在附近的树枝上久久哀鸣不愿离去。
  当我看完这个帖图,我的感觉就是马上把它发给学生,“说真的,我觉得我们人类好像还没有小鸟有感情,我把这个帖图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真心真意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同学们,如果你在网上看到这个帖,你会顶帖吗?你会写些什么呢?”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触动我的灵魂、让我流泪的文章:《疯娘》《八岁女童墓志铭:我来过,我很乖》《让人流泪的电话号码》《一个父亲写给四岁女儿的遗书》《给母亲洗澡》……我就会有立即跟我的学生分享的冲动。因为我相信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我,而且可以让我的学生的灵魂受到触动,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观的思考,可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实也证明,事后学生写作的欲望极为强烈,在文章中抒发自己感情,文章自然,言之有物。当学生真正将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定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审视。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写作教学渗透人生观、审美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文字,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字。”(小仲马语)最纯熟的技巧也不能掩盖一个创作者意识之朦胧与错误。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不应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要求来给学生施加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没有理智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恰恰相反,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经由听、说、读、写的实践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我们确实不应无视或是轻视周围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不应脱离社会文化来学习写作,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大有可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观察文化的敏感和意识并懂得从中加以筛选。现阶段社会环境宽松宽容,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现象,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适时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单位:广东东莞市长安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