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以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肖怀贞




  语文学科历来被认为是难以驾驭,难以把握规律,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学科。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语文范围太广,可以说,社会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教学的范围就有多广,因此许多教师感到难以下手。其次,由于语文是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个人从小就在学,觉得实在无什么新意,再加上语文知识不像其他知识那样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过程,前面的不听,后面的照样能听懂,所以许多同学觉得可学可不学,而语文教师也往往陷入了困惑。
  面对这种困境,如果不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那就是以诗歌为突破口,打开学生情感的门扉,因为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许多优秀诗歌如一颗颗璀粲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这些诗歌主题一般是健康向上的,形式上多是律诗绝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们或描写高山大川、小桥流水、热情讴歌大自然,表现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或者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举,反映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或如李白浪漫飘逸,或如杜甫忧时伤怀。总之,它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艺术瑰宝。
  那么,面对着浩翰无边的古代优秀诗歌,如何把它们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呢?
  我的做法是以诗的精炼、韵味、哲理、美的意境来吸引学生。每接手一届学生,我在第一节课上,总是选择一些恰当的诗句对学生进行鼓动工作,如:高一新生刚入学,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初中老师与同学,突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群陌生的人中,一种孤寂、冷落之感油然而生,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特别强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习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鼓励同学们要勇于融入新生活,结识新朋友,于是在一片朗诵声中,同学们的感情拉近了。高一新生大都是各校的优秀学生考来的,他们在母校时都倍受老师的宠爱,可高中是初中优秀生的荟萃之地,许多原来的佼佼者失落了,觉得老师不重视他们了,我又热情地鼓励他们“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听了这些格言式的诗句,同学们精神为之一振,同样的道理,用凝炼的诗句含蓄表达出来,就多了一种韵味,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于是我抓住这种心理,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给他们补充一些优秀的诗词,如早自习复习预习任务完成后,留一点时间讲一首精美小诗,引导学生欣赏后背诵,这样既避免了早自习学习的随意性、无计划性,又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积累多了,就有一种诗的氛围,有位同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好多个早自习,随着朗朗的诵诗声,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闲暇时,你说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我对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你问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我答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你夸张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紧接着应和‘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气氛真让人感到其乐融融、豪情满怀。”好诗读多了,无聊粗俗的话少了,文化品位提升了,语文素质也随之提高。
  选择什么样的诗歌,我也是下了一番筛选功夫的,一般说来,我总是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与课文作者或课文内容有关的诗词。早自习补充的诗词大都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已习惯于这一方式,因此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室里就是朗朗的诵诗声,我一般点出1-2名同学课前三分钟利用诗导入课文,如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我首先让学生背诵杜甫的《望岳》,接着激趣:“诗中描写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的泰山,在风雪中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清代文学家姚鼐一起冒着风雪去登古老的泰山吧。同学们,愿不愿意去登雪山、赏雪景?”“愿意!”于是,同学们马上急切地去细读课文,希望领略风雪中泰山特有的美,于是这节课就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渐趋高潮。课后我又趁热打铁,把其他描写泰山的一些名诗抄给学生,这样拓展延伸,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起了更大的探究热情。
  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力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要求语言有节奏感,音韵感,也即文学语言的美感,而诗歌的朗读背诵正好可以培养这方面的感觉。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提高文化品位还是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看,加强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都是必要的。
  
  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