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马玉玲




  一般说来,学习好,有成就的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往往是协同发展、完美结合的,具有一致性。但是,这种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自发的。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水平不高的人,易于无为;智力水平一般,非智力因素好的人,也能有所作为。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学业成就往往起决定作用。“终生努力便天才”,很多人靠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促进了智力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要培养非智力因素,必须着力培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
  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它往往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正确的学习动机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间接的远景性的学习动机,把学习与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使其学习活动更有意义。当然,也应把学习与个人、集体的荣辱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使其学习活动更富有活力。
  在学生没有明确语文学习目的,缺乏语文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迁移原理,把其他动机迁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如让“重理轻文”的学生写实验报告,或当众介绍解题方法,在他遇到难处时,引导他们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从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要善于发现“差生”的优点和长处,如热爱劳动,爱好体育,喜欢美术等等,将这些优点和长处与语文学习发生关系,也能达到动机转移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坚持正面教育,如搞手抄报,开展小记者活动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引起的学习需要,也是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
  情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能源力量。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是表达情意的工具,这个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情感,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形成、发展学习动机的诱因。学生沉浸在某种情感之中,定会产生某种追求的热望,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或叫求知欲。兴趣这种特殊认识倾向,总是带着某种感情色彩,它能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是学习的强有力的动力之一。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间接兴趣的诱因。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能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语文知识内容丰富,几乎每篇课文都涉及到语修逻文词句章等知识,如果这也要讲讲,那也要说说,翻来覆去地重复,只能使学生厌倦。应该坚持“一课一得”,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具体,防止学生“少上几节语文课也无所谓”的想法继续发展。
  教学方法和方式不断更新变化,也能引起学习兴趣,关心、体贴和尊重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也同样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愿望。学生基础太差,教学方法呆板,或者受到教师的冷淡、批评等刺激,都能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学生形式地、勉强地去学,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是厌恶。有兴趣的学习心情愉快,主动性、自觉性强,学起来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只有达到学生对学习“不以为苦,而以为乐”的境界,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意志是能够完成理性的、有目的方向的行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不失时机地行动,目标始终一致,不断战胜困难,直至达到目标。
  竞赛是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语文竞赛内容丰富,诸如查字典、诗文朗诵、讲故事、演讲和作文竞赛等等,课内课外均可进行。在竞赛准备和进程中,权威性动机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因而更能激起斗志、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毅力,学生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意志磨炼的过程。学习效果的反馈,可以自觉地调控意志行动。如朗诵、复述、背诵课文的优劣,回答问题的正误,作业、练习和考试成绩的好坏,以及学生的作文等智力活动情况,都应及时、客观和公正地评价,也应鼓励学生经常自我评价,并能正确对待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批评,都能收到激励和校正两方面的功效。一般说来,表扬和鼓励多于批评,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表扬时不忘指出方向,批评时不忘指出进步,更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超常、正常、低常的三类学生的比例,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从目前中学生学习状况看,很多智力正常的学生,成了“差生”,其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低。由此可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单位:广东深圳市华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