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比较阅读的魅力
作者:孙联东
(一)课文内部的比较阅读
先来看两例不同的用词。其一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中,孔乙己两次买酒时不同的动作描写。刚出场时,是“排”出九文大钱,后来是“摸”出四文大钱,前后不一的动作值得玩味。前者分明是对短衣帮嘲笑的无言回击,其中不无炫耀心理,人物迂腐可笑的性格跃然纸上。而一个“摸”字足见其穷困潦倒,每况愈下的处境,富有表现力。其二出自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文中两次用拟声词形容不同的水声,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状态。①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②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句①表现几位寻夫的女子不紧不慢,不急于回家,为前文各自数落自己的丈夫作了衬托。水声心声,水乡景色美人物心灵美都融和在“哗,哗,哗”之中。句②的水声是一种快节奏,日本鬼子的汽艇追上来了,水声由单音变为叠音,但并不混乱,表现出她们熟练的划船技术和齐心合力摆脱险境的急切心情。两相比照,我们不能不叹服作者传神的文字功夫。
接下来品读两组句子。第一组的两个句子是①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②哎呀,天!……可我还不知道呢!(选自契诃夫《变色龙》)这两个句子都是表现奥楚蔑洛夫为自己未能及早得到消息的心情,但表意上存在细微差别,第①句侧重于惊讶,第②句侧重于遗憾。第二组的两个句子是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②我们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选自莫怀戚《散步》)此二句形式整齐匀称,语言和谐流畅,强化了所表达的内容,即一家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来自课文中的比较阅读,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景物描写。当菲利普全家满怀希望踏上去哲尔赛岛的旅途时,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可希望破灭后,“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里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衬托出人物不同的心情,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以上例子,均属于微观上的比较,有些课文可在宏观上比较阅读。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幼时及成年读书的勤奋艰苦与现在大学生读书条件的优越相对比;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生活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相对比;泰格特《窗》里的人物美丑心灵相对比;高尔基的《海燕》中海燕的勇敢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胆怯相对比等等。这类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成为文章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我们进行比较阅读创造了条件。
(二)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阅读
很多同类题材或同一作家的文章,容易引发我们的联想,如认真加以比较阅读,感悟作品的特色和作者的个性风格,定能大有受益,充分享受语言文学带来的审美情趣。
如同为咏梅的词,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都写出了梅花的一些共同特征,但立意明显不同。
同是写夏天,唐人高骈的诗《山亭夏日》是一种闲情逸致,而现代梁衡的《夏》则呈现出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同为反映我国古代社会人民所遭受的徭役、兵役之苦,《诗经》中的《君子于役》使用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而杜甫的《石壕吏》是通过叙事。
同为表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人物形象的独特意义,各有千秋的艺术手法,揭示主题的深广度是颇值得咀嚼和回味的。
学习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与另一篇《小石潭记》进行比较阅读,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可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比较,如此便不难发现作品立意、表现手法的变化,从而理解作品与作家个性、经历之间的关系。
最易于我们集中进行比较阅读的,大概莫过于新教材编排体系中的《专题》内容。如一次《荷》专题,就安排了古代咏荷诗歌五首,有王昌龄的《采莲曲》,郑谷的《莲叶》,李商隐的《赠荷花》,陆龟蒙的《白莲》以及苏轼的《莲》。这些诗歌,观察视角和立意构思不同,有的赋物写实,有的暗示象征,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各异的形象。再加上周敦颐的精美短文《爱莲说》,根据清代李渔《芙蕖》改写的《芙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另外还有《爱藕说》、《我爱莲有实》、《莲花与佛教》等材料,可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异彩纷呈。品读古今名家大师们的作品,不但对“荷”文化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在比较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无上的精神愉悦。
比较阅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这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单位:江苏阜宁县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