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现阶段中学校园写作失衡状况分析

作者:高 山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体制及师生对考分的极度追求,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写作个性。学生笔下的作文内容上多空话、套话,形式上多常见的套路,严重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色彩。这种非个性化作文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1)重终结评价轻过程性标准
  语文考试的结果因为满足了升学、评价教学之需,其重要性居高不下。正如一些人所云:“数字出真理。”学校上级部门对语文学科的终结评价导致了语文教学中评价的唯一性,也引发了许多尴尬的问题。流行已久的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为了得到最终的结果“分”,学生的学习开始投机取巧了,只为了一个“好分数”而拼搏,更有甚者发出“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豪言壮语。学生的近视性做法,在教师的身上也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广度的资料收集,有深度的问题思考,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学术修养和专业造诣。
  过程做足了,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道理是如此浅显易懂,可过程性标准只是有名无实的标杆,教育管理对其只是可有可无的抓手,这不利于培养教师的业务水平,也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写作是综合性的素质展现。不注重点滴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他在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时是捉襟见肘的,难以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奇妙的谋篇布局的统筹能力,更谈不上能写出几篇漂亮的可圈可点的佳作来,充其量是看人家炒作的几个作文教学模式,做光讲不练的北京天桥上的把式。
  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标准,极大地打击了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过程性标准要落实好,要融进终结性评价之中,不可或缺。
   (2)重考试作文写作轻理论反馈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五十年,教者挥洒过无数心血,又有不少人用尽毕生心血呵护作文教学。规模化、批量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延迟了教者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
  中学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成绩的终极目标,非常重视学生考场作文写作。诸多学校诸多教师每周让学生当堂作文不少于一篇。学生们写作的全面素质得以一定程度的开发,也间接推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萌发了我也要写好作文的信心与情趣。与此同时,任教的老师也加大了作文批阅的力度,了解到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讲解考场作文写作拿高分的秘笈。这种秘笈是用修饰词语,多用修辞“三比”——比喻、排比、对比,多引经据典等。
  对比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作文教学理论远远跟不上作文写作实践的需要。这主要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学术素养、学识能力不能掌控、驾驭写作理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现状主要是班级教学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占去了他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这些情况造成了他们无暇顾及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也无暇顾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与消化、吸收、运用。
  据笔者统计,中学语文教师担任学校班主任及中层领导工作的占语文学科人数的80%以上。由此看来,中学语文教师工作时间内,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的时间极少。他们的作文教学在感性方面的认识远超于理性方面的积淀。
  (3)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国人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面之广、令许多国家的学者文人惊羡不已。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产生诸多困扰世人的精神领域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文献皆可见到,越发感到我国先民的伟大,也越发感到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增强创新能力永不衰竭的源头。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成功要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鲜活力的部分——音韵学在现代中学作文教学中完全没有发挥它的功效,古典音韵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变化,充分享受汉语语音组合的神奇魔力。现实中学生作文写作,文不通字不顺在很大程度上是语感能力不强。而这种语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音韵学的了解、学习来完成。
  唐诗、宋词、元曲是汉语言文学创作中的精品、极品。汉语言表达运用的魅力,中学生只有通过选读、精读、赏析的形式才能初步感受到。从现今中学生写作的语言运用情况来看,中学生作文语言缺乏文采和激情,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学生心中缺乏优美词汇量的感受积累,也缺乏诗、词、曲中完美意境再现的艺术技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的积累。
  而今中学语文教材的读本弥补了中学语文教学篇幅量、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但相对于波澜状阔的写作生活画面、求知若渴的中学生的心灵来说,还远远不足。因此,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长期的渐进性学习。
  人文品行的养成是人文化教育的最后落脚点。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生要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养成好习惯。
  人文化的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便是行动的语言诠释,一种平和心态的昭示。
  
  单位:广东珠海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