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新闻与写作

作者:叶 诚




  前年,参加中考作文的评卷工作。作文以“礼物”为题,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套用原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小木船》一文的情节,内容更是换汤不换药,笔者不禁为学生作文中惊人的雷同现象而深感忧虑。而此种现象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又何尝少见呢?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作文资料储备少;选材缺乏典型的人和事;内容不真实,讲空话、大话;拟题能力差;语言表达华而不实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急于解决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的。怎样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关注新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好新闻,善于将媒体传播的好新闻拿来溶入作文中,以提高作文质量。总之,多关注新闻,是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关注鲜活、丰富的新闻,打破“千人一面”式的选材。
  
  鲁迅先生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而新闻就是这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因为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大到影响全球、震动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大内容,小到百姓衣食住行的小问题,说它是一本百科全书也一点不为过。其形式更是多样,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同时它还具有高速、多层次、全球性的特点。学生在这烂漫的山花丛中采蜜,能积累到大量的信息,极大地开阔视野,活跃写作思路,学生一旦产生了想写想说的表达欲望,就能像蜜蜂一样酿出最甜美的蜜来。笔者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多留意校内外发生的新闻,学会用观察新闻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只有贴近自身的生活实际,才能“言为心声”,写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来。
  
  二、关注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叶圣陶先生在论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中曾说道:“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淹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一个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惟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可见叶老先生十分重视从生活的本原汲取营养,去增加阅历,涵养情感来作为求真立诚之本。在叶老看来,生活这一本原,决定了教师作文教学着眼点应在扩大学生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走充实生活之路上。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就是一个能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生活的大窗口。通过听、看新闻节目,引导学生写出生活中发生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想要说之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不但能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纯真的本色,说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且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求真求诚”的个性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我班的小静同学写《我的中学生活》,用纯真的眼光、真实的笔调写她所见的中学老师、同学与小学老师、同学之间的差异,抒发自己真实的喜爱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之情,一改她过去那种一写作文就模仿套用之弊端。
  
  三、关注新闻中选材的典型性,力改作文空洞无物的毛病。
  
  材料中选取的人和事缺乏典型性,这是中学生作文空洞无物的常见的毛病。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高端访问》的素材,就是一个个当代伟人的典型代表。《面对面》的素材,就是一个个当代名人的典型事例。《时事纵横》的素材,就是当前发生的一个个典型时事。《远在他乡的故事》叙说的就是一个个游子在异国他乡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真实故事……这一个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鲜活的人和事不但典型,而且真实。通过听、看这类新闻节目,相信一个尊重事实,学会运用典型事例记叙、议论的新文风,将会给学生作文带来一股和煦的春风。
  
  四、关注新闻中形式多样的命题,树立具有时代感的模式。
  
  话题作文是当今中考和高考命题的热门形式,其中最让师生头痛的就是如何给文章命一个好题目,而形式多样、别具新意的新闻标题,就能为中学生自拟作文题目树立具有时代感的模式。其中有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命题的,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一篇新闻标题《从“小泉拜鬼”看日本的民族性》;反映农村道路建设的《土路变“脸”了》。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的新闻命题,如:反映国企改革为内容的《“深水区”里如何前行?》;反映中国足球现状的《中国足球,别等到我们对你说“不”》。有颇有诗意的新闻命题,如:《又是一年春草绿,种下新苗踏雨归》。有诙谐幽默的新闻标题,如:毛泽东在严肃的新闻评论中,却用了《别了,司徒雷登》的标题……这些命题都能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维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五、关注新闻中朴实的语言,改变语言华而不实的面貌。
  
  由于新闻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层面的人民大众,因而朴实、口语化、大众化成为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这为改变中学生华而不实的语言面貌提供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范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学习这些实实在在的语言风格,力避作文中那种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的话,逐步形成一种朴实、清新、自然的文风。
  
  单位:广东阳江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