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浅谈作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刘德素 钟脆玲
一、加大课外阅读量,写随笔随评
每周设一节阅读课,二节写作课。课内精读,课外泛读,通过熏陶感染,激发情感,丰富想象,增强见识,积累语言。写“文章梗概”“读后感”“评论”等,让学生认识提高,情感升华,心灵震撼。例如董珊同学读完杰克·伦敦的巨著《野性的呼唤》后,写道“……生命是矛盾的,世界是复杂的,它有奸诈,也有忠诚;它有文明,也有野蛮。可是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人生正因此而多彩,因此而灿烂,因此而生生不息……”这是多么可喜!初中的学生读懂如此文章,并准确表达自己的心得感受,感情真挚,情文并茂,甚是难得。
二、续写、改写、扩写多种形式并下,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配合课本教学,设计恰当的练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思路,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对一些有感染力、情感丰富的文章,我尽量安排练习,续写、改写、扩写,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完契诃夫的《变色龙》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奥楚蔑洛夫穿过广场,忽然遇见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学生的续写精彩纷呈,大多把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刻画的淋漓尽致,特别引进现代诙谐语言,使人物更加形象生动。有的还联系到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也有反其道而行之,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学生张惟一写道:“……乌拉吉米尔不耐烦地打断喋喋不休的奥楚蔑洛夫:‘那只狗是疯狗,不听我的话,我早派人扔掉了,你是多此一举……’”
三、细心观察,缘情写景
教师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与认真分析的习惯。细心观察与认真分析是平时积累材料的基本功。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描写人物便有了依据;对物品的形状、性质、作用进行观察分析,说明物品就不会发愁;对景物的时空特征、物态特征、环境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描写景物也就不会无话可说。至于叙事、说理、抒情、联想与想象都与观察分析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写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桥”,我们全班用了两节课,穿越半个城市,观察了云溪河上的桥,学生边看边记,眼中有物,笔下有形有神。我还拍摄了一部分照片,后来这些照片经师生配文,进行了展览,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评讲扬长,激趣励志
学生作文交上后,我总以激励肯定为主,以欣赏的目光发现每篇文章的闪光点,从这一闪光点入手评析表扬。教师的评语不拘一格,随意中追求丰富多彩而具有个性,有的是人生的探讨,有的是精神的启蒙,总之以赞赏鼓励为原则。例如:高亚妮的《艾山一日游》,我提笔写道:“美哉,壮哉!今日有幸与你同行游艾山。”许磊的《听雨》,我这样写:“绵绵的春雨会唱歌,这是一个爱生活的女孩告诉我的!”李亚萍的《生活告诉我》立意有点消极,我就提上:“有灿烂的阳光就会有阴影,抬起头走出阴影,便是一片艳阳天!”……
作文讲解时,更突出优点,评出共性。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意见,保护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对优秀的作文重点渲染,突出介绍,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诵读,引起同学的共鸣;或让作者介绍他(她)写作时的立意构思,这样更能激起其他同学的兴趣。教师点评注意技巧,优秀的作文从教师的口头传出便字字生“花”,让学生羡慕不已,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开玩笑说,他们的作文是让我“吹”出来的,既然“吹”有这么大功用,姑且一“吹”又何妨?
五、学生参与,课堂“搞活”
一支笔,一张纸,学生单一地写,可谓乏味。让学生参与命题、评讲,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使作文教学“活”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参与命题。在学完第六册第一单元后,进行“家庭生活”方面的写作练习,学生按要求自己命题并板书,10分钟黑板上各种笔迹的题目就出现了——“《读母亲》、《阳光父爱》、《让我长大的一句话》、《一生走不出你浓浓的爱》、《幸福的滋味》、《那瓶永久香浓的牛奶》、《有家真好》、《兰色信笺》......”
学生讨论并各自确定自己的命题,奋笔疾书,这样的作文怎能不成功?这样的作文课怎能不受欢迎?
2、学生参与评析。在作文评改中,可以让学生参与,集体批改、分组讨论、同位互改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当众诵读或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评点:优点有哪一些,哪里还需要改进,怎么改,讨论达成共识,异中求同,鼓励学生存在不同意见。教师指导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合适的地方也要用建议、商讨的语气,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前进的动力,如何搞好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很有潜力可挖的课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改革、修正、规范,进一步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单位:山东胶州市第六中学